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朱涛新书被称“终结梁思成神话” 引发学术地震[图]

金敏华

2014年01月17日13:26    来源:深圳商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朱涛新书被称为“终结梁思成神话” 引发学术地震

  1947年4月,梁思成(右四)在纽约与建筑师们讨论联合国总部设计。(Frank Scherschel 摄 Getty Images 授权)

  因打碎“梁思成神话”,建筑评论师、《梁思成与他的时代》作者朱涛在新书发布会上遭遇当面诘问。 (金敏华 图)

    建筑师、建筑评论家朱涛的首部个人作品《梁思成与他的时代》一面世就争议不断,未曾想到,日前在北京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作者就遭遇当面诘问,主持人、嘉宾、听众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不是绵里藏针,就是火星四溅。这本被称为“终结了梁思成神话”的20万字“终结之书”里的观点、论据乃至出发点,频遭众多“梁先生精神上的后裔”的质疑。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深思。

  “倒褪鱼鳞式”写作

  有感于“多年来,对梁思成的读解流于空洞的缅怀和颂扬”,在过去三年,朱涛通过各种渠道,陆续搜集到一批梁思成在1949年到1959年间写的思想检讨。这段历史,在建筑史研究中几乎不被提及,《梁思成全集》也没有收录这些材料,朱涛以这批材料为经,以1950年代国内发生的各种政治思想运动以及它们对新中国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影响为纬,回溯梁思成1949年以前的思想和作品,不但发现既有的大量梁思成研究中“其实还存在着很多空白,甚至谬见”,而且编织出一幅1949年到1959年间梁思成的心路历程与中国建筑史和政治运动之间复杂关系的图景。

  朱涛将他的这种写法称为“倒褪鱼鳞式的写作”。所谓倒褪鱼鳞,“就是立足于当代的问题回溯历史,去追溯这些问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它们以何种方式影响着今天……倒褪鱼鳞这样的一种方式,不可避免地就会支离破碎、血肉模糊,显得很残酷,分解得很厉害。但是这样做有助推动我们理解今天的问题。”

  于是,在这本考证详实、析论精密的著作里头,我们读到一个“令人痛苦却又清醒的偶像之黄昏”。在新书发布会上,对梁思成有着多年深入研究的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赵辰认为,从朱涛的研究中,人们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立体的梁思成先生和他的学术成就,“在我看来,这是今天能够看到的梁思成研究中最为脱离‘宏大叙事’的成果,事实上也是我所期望的。”梁文道则评价:“朱涛的目的并不是要简单地否定我们对一位偶像的崇拜;相反地,他把梁思成放回他的历史处境之中,让我们看见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局限,看见了他们的挣扎和痛苦;这恐怕才是对梁思成的最大尊重。在这个意义底下,我觉得梁思成仍然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因为他的命运就是整代人集体命运的缩影。”

    也许朱涛写作之初就已经预感到,诚如建筑师刘家琨所言,这本书可能冒犯很多人的情感,使人愤慨,使人痛苦,甚至可能使人虚无。但他坚持认为,虽然“这段历史非常沉重,揭开它时,令我,也会令很多人感到震惊、痛苦;但若回避它,我认为是一种罪恶,因为这等于是我们后人对那段复杂的历史、对梁思成那一代建筑师在新中国成立十年间以沉重的代价换来的精神遗产,一概加以唾弃。”他希望自己三年来的工作,最好“能将铁板一块的梁思成研究敲开一些孔洞,往里注入些历史反思的生命力”。毕竟,梁思成的心路历程,与中国建筑文化的演变过程,以及与那个时代的互动经验,在今日中国的语境中,仍有着极强的相关性。

下一页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