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中华文化溯源】《百鸟朝凤》:唢呐吹得凤凰来【2】

2014年01月28日10:23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百鸟朝凤》:唢呐吹得凤凰来

  第二个婚礼

  人物:伊双来

  马龙岗是大张楼镇的一个村子,村里的小伙儿李玉鹏,将迎娶邻县金乡的姑娘高苏。婚礼既传统又现代:从县城请来了主持人,还有证婚人;乐班吹奏的同时,音响里播放着广东音乐《喜洋洋》。

  看见站在过道里正在吹奏的伊双来,记者像是见到了熟人。伊双来今年六十八岁,满脸沧桑;他的耳朵也有些聋,说话声小了,就听不见。

  “老了,平常他们都不让我吹了。吹,倒是还吹得动,就是腿不行了,走着困难。”伊双来说。

  民间吹唢呐,更多的时候是站着走着吹。从前,在鲁西南艺人间流传一种说法,“坐着吹不过袁子文(菏泽艺人),站着吹不过伊正银”。伊正银就是伊双来的父亲,当地人叫他伊瞎子,传说他因吹唢呐过度辛劳瞎掉一只眼。伊双来从8岁起随叔父学吹唢呐,后转至任同常门下。在任同常的指点下,他不仅掌握了吹奏技巧,还学会了笙、笛等乐器,背下了许多曲谱。15岁那年,伊双来开始独自领班,活跃于鲁西南乡间。和别的艺人不一样,伊双来拥有自己的绝活,那就是魔术、杂技等与唢呐演奏结合的“火烧葡萄架”“二龙戏珠”“双鼻孔吹唢呐”等。

  吹奏结束,伊双来指着外面一男一女说:“那是我小女儿和女婿,女婿吹唢呐,小女儿吹笙;大女儿也是唢呐手,因为嫌这行当太苦,又不挣钱,就去开饭馆了。”

  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鲁西南鼓吹乐列于其中,伊双来则是嘉祥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人。

  嘉祥县文化馆馆长刘奉涛告诉记者,大张楼镇是鲁西南鼓吹乐的源头。唢呐是波斯、阿拉伯的乐器,于公元3世纪传到新疆,但史料上到明代才有详细记载,称“唢奈”。1582年,大明宫廷乐师赵廷音来嘉祥,定居于大张楼的于庙,唢呐演奏从此在民间传布开来。算起来,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过去,鼓吹乐是实用为主,婚丧嫁娶祝寿开业,无所不用;“曲儿小,腔儿大”的唢呐,还常常扮演为官家“抬身价”的角色。从20世纪50年代起,它才真正被当作艺术在舞台上演出,而《百鸟朝凤》则是第一首进入最高艺术殿堂的唢呐曲。

  伊双来没有吹《百鸟朝凤》,据说他的吹法和赵善云颇不一样。这天他一大早便赶往金乡去接新娘,中午两点多钟还没吃上午饭。

  至于报酬,一般乐手每次只能分得200元,老艺人会高一些。问题是只有腊月、正月“事儿”才多,平时很少有人请他们。靠吹唢呐维持生计,并不容易。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