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汉学大师周策纵:学者的学者,教授的教授

2014年02月08日08:14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周策纵与夫人合影。 图片来自周策纵作品集《忆己怀人》

周策纵与夫人合影。 图片来自周策纵作品集《忆己怀人》

目前全球的大学教育体系,受理工典范影响的人文教育与学术研究,太注重专一的知识,像这样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的大师,恐怕再不会出现了。

文:王润华(人文学者,生于1941年,曾于威斯康星大学师从周策纵)

周策纵教授(1916-2007)是我的老师,他博学深思、治学严谨。有着百科全书式的记忆与学问,分析与批评时惊人的机敏睿智,为人又好侠行义,是学者的学者,教授的教授。即使国际学术界不同行的人,对其渊博的学问、横溢的诗才、教学研究的成就,亦无不深感钦佩与敬仰。像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与他从未见过面,也景仰他的学问与旧诗才华。

2007年5月7日,周教授安详辞世,享年九十一岁高寿。他的朋友与学生一致感叹,今天从中国大陆到港台,从北美到欧洲,恐怕再也找不到一位像他那样学识渊博,贯通古今中外,多领域治学,跨领域研究,同时又具国际视野与创新观点的汉学大师。

目前全球的大学教育体系,受理工典范影响的人文教育与学术研究,太注重专一的知识,像这样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的大师,恐怕再不会出现了。多年前我重返母校威斯康星大学访问,站在望海楼(Van Hise)上眺望,不禁想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以渊博精深的学识,引领中外学子跨越时空,以创新的视野,重新诠释中华学术问题。

“学者的学者,教授的教授”

周策纵教授在1994年退休前,担任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文系与历史系的双料教授,这是少之又少的学术荣誉。其教学与研究范围,广涉历史、政治、文化、艺术、哲学、语言、文字、文学等诸多领域。对我们研究文学的人来说,就觉得其中以文学成就最大,而在文学、文化、语言文字等领域,首屈一指的,要数有关中国的思想、文化、文学的《“五四”运动史》《红楼梦》、古典文学与理论研究及对古文字与经典的考释。

几十年来,周教授以各种学术职位,利用各种场合,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积极研究与发扬中国文化。退休前,他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开设中国文化史、佛学史、哲学史、“五四”研究、中国书法、《易经》、中国语言学史、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资料与方法、“五四”时期的文学等课程,另外他又在历史系研究所开设了中国历史的课程与指导历史硕士/博士论文。他以渊博精深的学识,引领中外学子跨越时空,以创新的视野,重新诠释中华学术问题。

周教授一生著述立论谨慎,所出版的著作不算多。由于他学问渊博精深、品德崇高、处事公正、好侠行义,除了自己的教学研究,还把很多时间用在评审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教授晋升著作审核等方面的学术服务上。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大学的中文系,纷纷争取他担任校外考试委员。

所以我说他是“学者的学者,教授的教授”。周教授喜爱阅读,几乎无书不读,无学不问。由于坚持汉学的学术精神与方法,立论谨慎,研究要专、窄、深,往往一篇论文写了几十年,像《中文单字连写区分刍议》,于1941年提出,1954年写于哈佛大学,1968年1月发表在《南洋商报》上,而正式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已是1987年。

也正因如此,许多他要写的专著或论文都没有时间写。其中有一本大书是英文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积极进行,由于他决心用他擅长的名物训诂,繁琐的考证,深入古典文献中,以确定许多中国文学观念,可是这样就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将近九十岁时,他已不得不放弃了。

下一页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