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2月8日电 (记者姜泓冰)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王运熙今晨逝世,享年88岁。王运熙教授六十余年专注古典文学研究,涉及汉魏六朝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史等领域,成就斐然,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影响尤其广泛。
王运熙生于1926年6月,江苏金山(今属上海市)人。194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52年后,历任复旦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六十多年,专于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学理论批评,尤长于六朝、唐代文学和《文心雕龙》的研究。著有《六朝乐府与民歌》、《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文心雕龙探索》,主编有《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等。2012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的《王运熙文集》。王运熙先生治学严谨,视野开阔,思维辩证。为人朴实谦逊,淡泊沉静,不计名利,以教书育人、追求真知为最大的快乐。他以其学术建树和高尚的品格,受到了中外学人的由衷敬仰。
王运熙先生曾经讲述其学习、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体会,鼓励年轻学子多读古诗、古文,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他年少时家住杭州湾附近的金山卫,与潮涌浪激的辽阔大海为伴,在初小毕业后有四五年时间没有进中学学习,而是在当中学老师的父亲指导家在家里自学,以诵读古书、学写古文为主,也学一点数学和英语等,打下了良好基础。进入复旦大学学习期间,又广泛涉猎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顾颉刚等近现代学者有关中国文史方面的著作,以总成绩名列文科第一留校任教。
据王运熙先生的学生、复旦大学退休教授杨明介绍,王运熙先生早年研究汉魏六朝乐府诗成名,20多岁便已奠定了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地位。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其研究重点转移到唐代文学方面。六十年代初开始,参与刘大杰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撰写工作,并在1979年刘先生病故后,与顾易生等合作继续编写,到1983年告竣。这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后即被列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随后,王运熙、顾易生又耗时十年,编写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1996年出齐,荣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许多奖励。
在复旦大学以及古代文学研究界,王运熙先生以性情温文儒雅、笃于学术而闻名。与其长期共事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水照先生称其“宅心仁厚”“非常善良、乐于助人”。陈允吉教授回忆起王运熙先生上课时以抑扬顿挫的语调为学生们朗诵诗歌,自然传递出的“宁静、安适的心态”,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在他看来,王先生“治学有操守”、“有分寸”也“有情趣”。在政治运动频仍的年代里,治学标准时常要跟着政治需要而变,写文章者对同一事物的阐释不断颠倒很常见,王运熙却总是“有所守”,在当时被指为“缺少批判精神”,但其写过的文章“到现在都能用”。
在陈引驰教授看来,在复旦学习、工作了70年的王运熙先生与复旦大学中文系有一种“特别特别的关系”。他“不仅撰写了很多论文、著作、专著”,更是中国文学批评等领域学术研究传统的重要传承者,带动一个团队,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陈尚君教授则说,自己最幸运的就是“在向学之初就遇到了朱东润、王运熙两位好老师”,王先生“性格温煦随和,特别关注治学方法的指导,凡学生有所请求他都答应,没有请求也会主动想到”。陈尚君最初发表的两篇论文,均是王运熙先生认为达到出版水平而推荐给学术刊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