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引子
“秦时明月汉时关”。
对于函谷关,很多人并不陌生。相传老子骑青牛出关,在此留下《道德经》五千字,墨宝飘香数千年。春秋战国,所谓关东关西,就是以函谷关为界。灵宝有一座函谷关,俗称秦函谷关;洛阳新安县境内也有一座函谷关,俗称汉关,也称汉函谷关,据说是汉武帝时期灵宝那座函谷关整体搬迁过来的。
不久前公布的“2013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中,汉函谷关榜上有名,为了一探究竟,3月底,记者驱车前往新安。
汉函谷关在新安县城关镇,北距黄河不过25公里。东汉定都洛阳后,汉函谷关是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第一要塞。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这座汉关,记者并不陌生,几年前曾两次拜访它。不过当时丝绸之路申遗工作还没有开展,保护展示工程尚未开始。秦砖汉瓦的古关隘,保留着一丝荒凉。
如今的汉函谷关,关楼已经进行了加固处理,曾经略微残破的部分,以同色调的青砖加以修补,显得更加庄严、巍峨。
汉函谷关在上世纪20年代曾经有过一次修复,当时的关楼是3层,如今残存2层,底层保留较好。关楼上刻有“汉函谷关”四个大字,落款是“孔子二千二百七十四年南海康有为书”。据说是当年康到洛阳为吴佩孚祝寿,路过汉函谷关时留下的墨宝。
新安地方志,对汉函谷关有过很细致的描写,但由于此关是从灵宝搬迁而来,因此和灵宝当地的描述大差不差。据说这座汉关初建时,关楼有十三丈高,南北长约十丈,东西宽约六丈,为三层建筑,下面为平垛,中间有门洞,供车马行人通行。关楼上层为八角楼,楼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铮然有声。如今这些辉煌基本踪迹全无。
关楼东侧约百米处,是两座不大的“土丘”,一曰望气台,一曰鸡鸣台,夯土铸就,颇为古朴。
两千多年过去了,汉函谷关依然保持了那份历史的凝重与苍茫,立在黄土地上,经历时光的磨砺和岁月的侵蚀,巍巍不动,沉默着注视着身旁的这块土地。
每次站在这座汉关前,我总感觉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当我再一次站在黄土之上,凝望着这座沉寂的古关,感触到的只有那一份厚重。
“漫道黄土转苍凉,回望千年古战场,车不向前人不语,函谷关前立斜阳。”
谨以这首小诗纪念这座千年古关。
为配合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2年6月开始对汉函谷关关城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勘探钻探总面积约13.9万平方米,发掘遗址面积3300平方米,发掘城墙遗迹5处,夯土台2处,古道路2条,建筑遗址2处,并对凤凰山和青龙山上的夯土长墙进行了勘探。
“这是一次主动性的考古挖掘,因为汉函谷关古代号称洛阳第一关嘛。只有搞清楚汉函谷关的总体情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申遗工作。”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主任严辉先生说,这一次考古发掘最大的收获就是搞清楚了汉函谷关的整体布局。
汉函谷关的古道路,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这次在汉函谷关发现了两条古道路,一条在关的中部,一条在关的南侧。其中一条,勘测表明至少在西周就存在了。”严辉说,汉函谷关是西汉搬迁过来的,之前这里是什么样子?两千多年来经过了哪些变化?
通过这次考古勘探,考古人员确定了汉代函谷关遗址的总体布局:它是一处内、外城结构的小型城邑。内城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110米;外城东墙与南北两侧山上的长墙相连接,关城卡在峡谷之中,关城东墙与南北山上的夯土长墙相连接,完全控制了峡谷的东西交通,达到军事防御和控制交通的目的;关城中部的古道路东西向贯穿关城,是唯一的通关道路;遗址南部、皂涧河北岸是主要的生活区。
严辉认为,以往对汉函谷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籍文献的考辨,“这次发掘证明了文献中的那些记载很多是符合事实的”。比如函谷关的鸡鸣、望气二台,以往只是文献、地方史志记载,或者当地百姓口口相传,“根据出土遗物和对遗迹的解剖,可以确定鸡鸣、望气二台及台基西侧夯土墙和关城东墙,都是西汉建关时修建,关城南墙为汉代增建”。
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对关隘的研究工作非常匮乏,并且集中在边关,对地位如此重要的内陆关隘系统地考古发掘更是第一次。严辉先生说,此次考古发现,为秦汉关隘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为函谷关遗址的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发现两条古道路
出土大量瓦当和兵器
根据此次考古发掘,汉函谷关不仅有关墙,还有关城东墙和关城南墙,两者相交组成一定空间,说明汉函谷关不仅是关,还是一座城。此外,在城墙南北两侧,还发现了外延的防御设施:长墙。
为使参观者更清楚地了解当年汉关的结构,工作人员在关楼东南搭建了一个保护棚,对关城东南墙及排水设施等遗址进行展示。
走进保护棚,脚下是黄土和石块,城墙在哪里?“就在我们脚下。”工作人员说,经过千年的演变,汉代的城墙已下沉,被黄土掩埋,经发掘看到,东城墙一部分由夯土制成,一部分由石块制成,其中,夯土城墙基础部分最厚处达35米,上面的墙体也厚达22米。
严辉告诉记者,此次考古发掘,还出土了大量陶器、瓷器、骨器、石器、铁器、铜器及铜钱等各种物品。这些物品中,以陶制建筑材料为主,包括瓦当、筒瓦、板瓦、空心砖、方砖、条砖及建筑构件,其中板瓦最多,筒瓦次之。瓦当包括云纹瓦当、“关”字瓦当、“安世”瓦当和“安世万岁”瓦当,其中“安世万岁”瓦当是第一次出土。
所谓“秦砖汉瓦”,汉瓦指的就是“瓦当”,汉代是中国古代瓦当艺术的最高峰。瓦当是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西汉时期,用文字装饰的瓦当很流行,人们在上面刻“千秋”、“安世”、“万岁”等字样,以示祝福。
此外,出土钱币总计108枚,有107枚铜钱及1枚“道光通宝”铁钱,包含汉、唐、宋、清四个时期的钱币,主要为汉代铜钱。还发现了铜镞、铁戟等兵器。
“这次考古发掘,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紧,任务重,不少土层堆积层次非常厚,有的有5米多,而平常我们遇到的都是一两米,要把这些土层都弄清楚很费劲。”严辉介绍说,下一步他们的工作重点,一个是准备汉函谷关国家遗址公园的一些工作;另一个是扩大发掘范围,把考古发掘深入进行下去。
“众所周知,汉函谷关是汉代搞的,汉代之后它有一个演变过程,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大一统王朝时期和军阀割据时期,这个关的功用是不一样的,它的演变究竟是怎么样的,希望下一步的考古发掘能解开这些谜团。”严辉先生如是说。记者朱金中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