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新华书店与影院"联姻":看完电影就买书是种美丽的愿望

袁晞

2014年06月04日10:33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实体书店还办得下去吗?新华书店还能生存吗?这是近年来文化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一阵又传出消息,山西新华书店集团与保利影业签订院线合作项目,计划5年间在山西的新华书店内建立28家电影院。

走进书店看电影看似一件好事情,日渐衰落的新华书店想靠这个办法起死回生,真的是找到了灵丹妙药吗?

话还要从早些年说起:大概是二三十年前了吧,到中国的中小城市出差,市中心一般都有一个十字路口,路口的四角分别由百货公司、新华书店、人民银行和邮电局占领着,那时候两三层楼的新华书店俨然是高楼大厦。各地虽略有不同,但大体是这个格局。

随着经济的发展,情况渐渐发生了变化,邮电局早没了打长途电话和发电报的业务,成了单一的邮政局,有的还加了邮政银行;银行也分成了工商、农业若干家;新华书店则不同,变成了一个多种经营的地方。在书越来越不好卖,挣的钱不够店员发工资时,聪明点儿领导不得不打别的主意,刚开始的时候,不少书店还犹抱琵琶半遮面,摆上一些与文化沾点边的东西,先钢笔、铅笔、书包,接着是音像制品;成都人民南路的新华书店多少年前就在经营这些东西,就连全国新华书店的老大——北京王府井书店的六楼也是成了卖文房四宝和乐器的场所。后来大家为了生存而无所顾忌了,服装鞋帽、烟酒糖果都堂而皇之地摆在昔日图书的领地,还见有的地方新华书店辟出一层,开起了有各种吃喝的美食广场。

我到各地出差,一般都要到书店看看,中小城市的新华书店剩下的一半店面里,图书品种不全,更新太慢,架上摆的多是出版一年以上的书,新书几乎见不到踪影,再加上开门晚,关门早,服务态度差,具备了夕阳产业的一切条件。那会儿,大城市的书店还有一线生机几分人气,近三五年,网上购物的兴起,当当、京东差不多囊括了中国出版的全部新书,定购新书大城市24小时就能收到,二三线城市也慢不了多少。还有二到四折的价格优惠,再傻的人也不会到书店买书。像我这样买书多,又比较挑剔的人,通常的办法是去书店看书选书,回家再到网上订,一来省了钱,二来少了提着一大捆书往家走的沉重,何乐而不为。还有孔夫子网填补对下架旧书的需要。

如此这般,实体书店还活得下去吗?靠租店面营生的小书店纷纷倒闭,一些新华书店勉强支撑着,是因为前辈们当年有远见在十字路口占据了一块地盘,房子是自己的,还有变着法儿活的资本。这两年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有的地方政府拿出资金扶持实体书店,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的强行输血。被爱书人抛弃了、被市场淘汰了,再扶持也没有多少用。

我去过欧美一些大城市,在这些城市的中心区域都有书店,但都是几十平方米营业面积的小本经营,大多以一两个主题图书为主,兼营少量大众读物,往往只有一两名熟知所有图书的店员,亲切而温馨,基本见不到新华书店这类大而无当的文化场所。台湾的诚品有几家规模较大的书店,但远不是原有意义上的书店,而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标志。

如今新闻出版总署都与广播影视总局合并了,新华书店办影院不正是同样的联姻吗?新华书店总经理茅院生说了四大点:一是实体书店的市场定位是传播优秀文化,手段不仅仅是卖书;二是文化产业融合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三是强强联合最能适应快速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四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文化传播的营销和管理成本。

这一二三四好像句句是真理,可不知茅大经理想没想过,山西人民有那么热爱看电影吗?一口气办28家,气派倒是很大,可有这么多吸引人的电影片吗?有这么多观众承受得起相应的票价吗?在各地原有电影院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的市场需求吗?连北京上海的电影院都常常观众寥寥,有的影院的主要收入是卖爆米花、可口可乐。在适者生存的市场大潮中,很难想象山西的28家影院能人头攒动、日进斗金。

看了电影接着买几本书是一种美丽的愿望。看了4个钟头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泪眼婆娑地挪步书店,找一本米切尔的《飘》抱回家,那是1939年的事情。往事已矣,永无回时,几年以后,汾阳、朔州的新华书店办起了刀削面馆我一点儿都不会奇怪。

(作者为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记者)

[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网文化频道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

(责编:陈苑、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