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22日电 (陈苑)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22日(北京时间)对本届会议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进行了表决,该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7处世界遗产。
历经20多年准备,横跨欧亚大陆10000公里的丝绸之路终于产生了第一条文化线路遗产。该线路跨越三国,共33处遗址点,属于中、哈、吉跨国联合申报项目。申遗过程漫长,困难重重,对此,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采访到了多位专家进行解读。
丝绸之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文化线路
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与文化史上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它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其交通交流规模跨越了亚欧大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本次丝绸之路申遗文本主要负责人陈同滨认为,“‘丝绸之路’凝练半个地球、18个世纪的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史,是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最具挑战性的申遗项目,也是一项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而“丝绸之路与中国历史文化亦有着极为特殊的关联:一方面西汉帝国的崛起和张骞凿通西域事件,奠定了整个丝路的东端,具有明显的起始意义;另一方面,中国丝绸的大宗贸易及其高额利润促成了这一跨越洲际的长距离交通路网,沟通了从长安到罗马的国际贸易,对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交流具有杰出的贡献。”
陈同滨还谈到,跨国申遗的本意“重在振兴丝绸之路最根本的遗产价值——经由不同地理文化区域的丝路遗产保护行为,开展广泛的人类文明与文化交流、对话。通过专家们跨国界的广泛学术讨论和政府之间的多次联合行动,促进了三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友谊增进。可以说,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行为,本身就是对丝路遗产价值的传承活动。”
2014年4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其公布的《评估报告》中对此次申报的重要意义作出了阐述:“三个缔约国进行跨国界提名是将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是7年多合作努力以及更多年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显而易见,这些首次申报的遗产将为未来丝绸之路的系列申报奠定基础”。
三大难题:跨国界分段申遗挑战众多
本次申遗路线之长、遗址范围之广、申遗过程之难,在世界上都属罕见。采访中,陈同滨谈到了申遗工作中的三大难点。
一是对遗产价值研究的挑战。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沿途涉及的民族和政权众多,其中包含的文明与文化交流内容丰富且十分复杂,甚至与丝绸之路研究相关的语言种类要求就非同一般。所以,完成申遗工作,需要依靠多学科的集成与团队合作来实现。
二是申遗策略的调整与探讨。在遗产申报计划启动之后,大家才意识到,丝绸之路时空跨度大,遗留的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品类复杂,将其作为一个文化遗产、一次性申报,不具有可操作性。于是,在201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专家们开展了专题研究,提出分段申报的策略。由此,丝绸之路申遗才具备了可操作性。同时,丝路遗产在价值特征、遗产认定、构成关系等一系列新型遗产理论的探讨也成为文本编制的极大挑战。
三是跨国遗产的整体协调管理问题。由于各国的体制、法律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如何对这一分布在三国境内、首尾距离长达5000公里的跨国遗产进行有效地协调管理,也是一项十分突出的挑战,需要进行努力探索。
成功因素: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家瑶向记者解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与意义非常认可与重视,丝绸之路申遗项目的提出,可以说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丝绸之路多年的研究为前提的。早在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开始启动了长达10年的“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曾先后组织国际专家分别对丝绸之路的沙漠、草原和海上线路进行考察。进入二十一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组织过两次丝绸之路沿线专业考察,形成较为专业的考察报告。文化线路被认为是拓展遗产规模和复杂性趋势的最新发展成果,也最适用于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丝绸之路所表现的突出普遍价值,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廊道”概念确定的分段申报策略,也及时地为丝绸之路成功申遗提供了可能性。
除此之外,陈同滨认为,本次申遗成功的关键还体现在中、哈、吉三国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及国内专家集体、专业团队、各级政府、遗产地的管理者和利益相关方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对此,安家瑶也有着很深的体会, “我们在考察本次的申遗点张骞墓时,看到张骞的后人为祖先的功绩而骄傲,至今仍在为张骞守墓,他们很好的保存了墓地遗址,并提供了家谱资料,积极支持申遗,这对我们的申遗工作帮助很大。”
遗址甄选:依据其价值和保护管理情况
在2007年,国家文物局确定的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第一批申报项目推荐名单中,共有48项文化遗产,但到最后,仅有22项入选。陈同滨告诉记者,遗产点的甄选依据的是其与丝绸之路的关联价值和保护管理情况。
安家瑶在采访中也谈到,各地遗址保护程度不一样,申遗积极性也不尽相同,这直接影响到了这些遗址最终能否入选。她举例说,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首都长安,这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但本次申遗时将东汉首都洛阳也并入到了起点的范围。“为何洛阳也能被列入申遗考虑范围,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河南对申遗工作的重视。河南境内的龙门石窟、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申遗成功,让他们意识到文化遗产带来的重大变化,因此也拥有了较高的申遗积极性。”
本次申遗成功是丝绸之路漫长申遗道路上一个良好的开端,除了目前已申遗成功的廊道,丝绸之路南线、海上丝绸之路等路线也占据着重要历史地位。据安家瑶透露,一旦条件成熟,其他廊道的申遗工作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逐渐提上日程,更多的遗产点将被列入申报范围,以期最终能充分揭示丝绸之路这一人类文明史上伟大遗产的所有价值特征。
申遗目的:保护、利用、传承紧密结合
在采访中,专家们都在反复强调:申遗只是手段,保护才是首要目的。
陈同滨谈到,通过申遗,国内22个遗产点不仅在遗产保护与管理水平上与国际接轨,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在遗产的价值研究上也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各遗址点在今后的保护和管理上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安家瑶也提到,本次中国境内的遗产点包括了多个大规模的考古遗址,申遗成功,对这些考古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十分有利。“即便目前我们无法对它们进行完整地考古发掘和研究,但是首先是要能够将它们保存下来,留给后代。”安家瑶说。
对于申遗成功,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提出了她的忧虑,她认为,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有些问题不可回避。有些文化遗产在申遗的过程中得到了关注与保护,但申遗成功后,却没有延续之前的保护措施,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被破坏,甚至于为了发展旅游而被改变。“保护和旅游必须放在一起考虑,不能只说旅游而不说保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时,我们首要承诺的就是保护该文化遗产,因此保护是放在第一位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再进行合理利用。保护、利用与传承,三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樊锦诗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