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记者手记:回首"非遗"传承路 媒体应架起沟通桥梁

王鹤瑾

2014年06月25日09:31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为借此节日号召“非遗保护”,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走访了十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聆听他们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作为宏音斋的传承人,吴景馨在回忆自己的传承之路时,直言“印象中完全没有开心的回忆,因为实在太苦了。”她开玩笑说,自己要是用这份精力去干别的事业,肯定早发财了。

对于传承路上的艰苦,雕漆技艺传承人殷秀云也有相同的感受,“学习过程非常艰苦,也挣不了多少钱,很难吸引年轻人。”她有一个天资不错的徒弟,曾几次找她吐露苦水,称收入实在太少,入不敷出,坚持不下去了。但殷秀云总是苦口婆心的劝徒弟,“咱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多美妙啊,咱们不能让这门手艺就这么没了。”话虽如此,但其实,徒弟的苦她明白。在上世纪90年代初,雕漆行业最不景气的时候,她也曾动摇过,“如果不是因为对雕漆有了深厚的感情,我肯定放弃了。”

正如白纸坊太师传承人王建文所言,做传承人就是做耐得住寂寞的守望者。“现在的年轻人不愿学这些老玩意儿,都喜欢跑去KTV玩,再加上现在大家都奔着钱去,咱这玩意儿挣不了钱,要知道学艺和传承是两码事。”王建文说,好多人学舞狮都是三分钟热度,“加上学‘白纸坊太狮’是个吃苦的活,练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教了很多徒弟都没有达到预想的程度。”说到这里,王建文显得很无奈,他告诉记者,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能有几个好徒弟,教他们练好舞狮。

听着“非遗人”的传承故事,回首他们的来时路,记者被他们的执着所感动,尤其看到王建文“环堵萧然,箪瓢屡空”的住所,鼻子不经有点酸酸的,甚至也开始担忧他们的技艺是否能如他们所愿——永久不断地传承下去。

作家冯骥才曾说,“民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主人,如果民众不珍视、不爱惜、不保护、不传承自己的文化,文化最终还是要中断与消亡。”因此,作为一名媒体人,记者由衷地希望通过报道“非遗人”在传承路上的感人事迹,并将之传播出去,呼吁更多的人能真正加入到传承队伍中,珍视、爱惜、保护,并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人民网作为主流媒体,也应该在传播“非遗”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贡献,在民众与“非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实现“非遗”的代代相传。

【推荐阅读】

雕漆传人殷秀云:最初的梦想破碎 被迫改行反倒成就自己

宏音斋传人吴景馨:曾为王菲制作金唢呐 好几天不吃不睡

白纸坊太狮传人王建文:阴错阳差学舞狮 "替补"却成传人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