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国庆假期将至,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以北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肯定又是各地游客争相前往的旅游目的地。40年前,当地村民打井时的无意发现,经考古工作者的专业挖掘,揭开了埋葬于地下两千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去过兵马俑博物馆的朋友一定听到这样的讲解:曾经有种猜测,兵马俑“千人千面、千人千色”,然而,在挖掘过程中工作人员确实先后发现了有黑色眼睛、灰褐色眼睛的兵马俑,还发现了一个眼珠为红色、瞳仁为黑色的彩绘兵马俑头,让人震惊不已。但是以往,当我们围着俑坑远远张望坑内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秦俑时,却难见他们的真实颜色。
40年后的今天,经过几代考古学者的不懈努力,“灰头土脸”的秦俑终现原貌。昨天,“真彩秦俑”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37件(组)披着“彩色衣裳”的秦兵马俑首次向公众展出,那么秦俑为何从五彩斑斓变得灰头土脸?考古专家又是怎样使这些灰秃秃的秦俑重新焕发光彩?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展出的秦俑可以说是五彩斑斓,粉色的脸、黑色的发髻、红色的铠甲,服饰上的纹饰以红、绿、黄、白、黑居多,色彩绚丽,色调明快。特别是一尊绿面跪射俑,面部彩绘保存十分完整,白色的眼珠、黑色的瞳孔,双目炯炯有神,淡绿色的面孔更是给秦兵马俑增添了几分神奇。那么,秦俑身上究竟有些什么颜色?这些颜料又来源于哪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研究员夏寅说,秦俑身上的颜色就有十几种,其中“中国紫”是国内首次发现,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
夏寅:红色有朱丹、铅丹、铁红,黄色有铅丹矿,黑色有骨黑、炭黑,绿色是石绿、蓝色是石青,紫色是中国紫,可能有十一二种。比如红色他可能用的是朱砂、铁红、铅丹这三种,但他还会添加不同的颜色,比如说添加骨白,白色,添加不同他会显示不同的肤色。如果添加多就会粉一些,添加少,就会发红一些。通过不同的矿物颜料相互配合来显示不同的色调。
他介绍说,秦俑头像的塑造是先用范模做出初胎,然后进行面部的细微刻画,即使是同一范模制造出来的头像,也是经过制造者对其五官、胡须及颜面进行再度创作而成,并施以彩绘,由色彩的浓淡深浅变幻出秦俑的千姿百态,可以称得上“千人千面兵马俑”。
那么这么色彩斑斓的秦俑怎么变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灰突突的样子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馆员叶烨说,秦俑原本都有彩绘,但时隔2200多年,经过火焚、水淹以及自然侵蚀,绝大多数陶俑身上的彩绘都已大部分脱落,仅存残迹。当秦俑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它的保存环境便发生了变化,光照、空气等自然因素使原本多彩的秦俑瞬间“黯然失色”。为了让这些秦俑重新焕发色彩,从1987年起,秦兵马俑博物馆就开始研究秦俑彩绘的保护,成功有效地保护了一批出土的彩绘陶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研究员夏寅说,彩绘保护的关键是稳定生漆层,
夏寅:秦俑彩绘它是在陶面上刷一层生漆,生漆就是漆树上割下来的树胶,等它熟化了后再在上面涂刷矿物的颜料。就是说彩绘是两层,一层是有机的生漆层,一层是无机的颜料层。正式因为这样特殊的结构,才导致后面出现的一系列的保护问题。在地底下埋藏是比较潮湿的,一旦挖掘之后,不做任何处理,漆层会由于湿度的变化导致漆的卷曲,它一卷曲就会带着上面的颜料层掉下来,这就是它保护的问题。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呢,我们就迅速保湿,在挖掘的时候用水或者用化学试剂来保湿,再加上乳液来让它粘合在陶面上。”
目前,这项彩绘保护技术已经很成熟了,研究人员正在攻克的是另一个难题:彩绘“回贴”技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馆员叶烨说,这也是今后彩绘保护的研究方向:
叶烨:当兵马俑从土里提取出来的时候,颜料层和生漆底层和陶制的黏附力就很弱了,相反,它和填土之间的黏附力却比较牢固,很容易彩绘层脱落在填土上,现在彩绘保护专家就研究出来一种彩绘回贴技术,把脱落在土里的颜色,从土里提取出来,贴回到兵马俑身上,像这件高级军吏俑背后的腰带,就是采用回贴技术回贴回去的。(通过)对彩绘进行加固、保护、回贴等技术,现在已经可以让彩色的兵马俑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记者雷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