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音乐节让观众记住理查·施特劳斯
每年,全球音乐界都会选一两位伟大的作曲家,以他们的生卒年大整数说事儿,去年是两位歌剧作曲家——德国的瓦格纳和意大利的威尔第诞辰200周年,全世界的艺术机构都在集中挑选他们的大量作品,安排在自己的年度演出季当中,就像是大部头的集成,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段里,对这些作曲家有一个全貌了解。这早已成为古典音乐界的惯例。
今年恰逢另一位伟大的德奥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诞辰150周年,也自然成为全球古典音乐界的“理查·施特劳斯年”。在北京,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等几支国字号乐团以及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音乐季中,都有为数不少的理查·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交响乐作品纳入其中。而更为密集和全面的作品展示,则来自于今年10月间正在进行的第十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以“幻·响——理查·施特劳斯在北京”为主题,推出包括6场交响乐音乐会、2部歌剧、1场艺术歌曲音乐会在内的一系列施特劳斯专场演出,这不仅掀起国内乐坛纪念施特劳斯的最高潮,也是中国古典音乐界对这位音乐巨匠史无前例的高规格纪念。
前不久在保利剧院结束了中国爱乐乐团与德国莱比锡歌剧院联合演出的歌剧《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很快又是指挥大师夏尔·迪图瓦执棒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会版歌剧《艾莱克特拉》,北京的观众真的是眼福与耳福不浅。
歌剧《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最早完成于1912年,是施特劳斯与知名剧作家霍夫曼斯塔尔这对“黄金搭档”合作完成的代表作之一。该剧最初版本的创作改编自古希腊神话,并借用莫里哀戏剧《贵人迷》中“戏中戏”的创意。1916年经过修改后,该剧在主题与音乐风格上都更加成熟,实现了“高雅”与“通俗”的和谐统一,也将正歌剧与喜歌剧两大风格完美交融,赋予了这部歌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由于上演难度较大,同时市场知晓度有限,施特劳斯的剧此前在国内舞台鲜有亮相,但一贯坚持走“高大上”路线的音乐节歌剧板块却逆势而上,此次借作曲家诞辰150周年,可谓再开施氏歌剧风气之先。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甚至认为:“该剧可能50年内在中国都未见得再有机会上演。”
他表示,国内的主流歌剧市场在剧目选择上往往以普及性、知名度较高的意大利歌剧为主,但像《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这样的德语剧目在西方其实十分普及,只是国内市场缺少认知。不过令人欣喜的是,由于该剧在国内的上演机会难得,包括上海、天津、杭州等地的乐迷都是提前计划专程来京观剧的。
余隆坦言:“如果总以普及性和市场认知度考虑去选择剧目的话,可能国内整整一代乐迷都会错过像《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这样的杰作。”因此,一贯求新求变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今年依旧延续推新剧的传统,最大限度填补国内歌剧舞台上的空白。
晨报首席记者 李澄/文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