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译、倪大红
人民网12月31日电 (唐平)今晚,电视剧《大清盐商》将在CCTV8开播。该剧开篇旁白道:“乾隆盛世,两淮盐业鼎盛,大清王朝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来自扬州。扬州城纸醉金迷,如同熟透的苹果一样异香扑鼻。”这么些财富,在剧中集中体现在了以张嘉译扮演的主人公汪朝宗为代表的四大总商身上。那么历史上,汪朝宗的原型盐商江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么说吧,姜文在新片《一步之遥》里,讽刺了以武七为代表的“new money”,认为这帮人除了钱,空无一物。那么江春此人绝对是一“old money”。有人这样总结扬州盐商的特点:“富甲天下;以商人之身结交官府乃至天子以保富贵;广交天下文人以彰名声;修园林,资戏剧,养庖厨以享生活。”
能聚财 会养财
江春自22岁投身商界,协助父亲于扬州经营盐业,直至69岁去世,前后40余年一直驰骋于两淮盐业,成为清代两淮盐业中的巨头。江家究竟有多少盐业资产与家产,史籍没有记载,已无可考,但估计不下千万之巨。
在传统专制社会,这么多的财富,要想保全可不是一件易事。自古官商一家,商业经营得好,首先就得有官家庇护。江春非等闲,一攀就攀上了帝王家,在历史上留下“以布衣上交天子”的美名。江春担任两淮总商的40多年里,乾隆六次南巡,两次东巡至天津等地,所资费用皆由他一人张罗操办,他三次上京恭祝皇太后万寿大典。为讨得圣上欢心,“殚心筹策,靡不指顾集事”。乾隆十六年,皇帝第一次南巡,江春便“营缮供张,纤细毕举”。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江春修治虹桥东之江公园,得到乾隆的赞赏。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乾隆在第五、六次南巡中到了江春的康山别业,啧啧称赞。为了迎驾,江春大力修缮行宫园林,作为乾隆休憩游乐之所。据《扬州行宫名胜全图》记载,江春一人建造的楼廊、亭台就有302座之多。
《大清盐商》中再现了《清朝野史大观》中江春为迎驾乾隆南巡在扬州瘦西湖“一夜造白塔”的传说。传说中,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瘦西湖时,他认为此处景色与北海“琼岛春阴”类似,只是少了一座白塔。随驾的江春将这段话记在心里,又用重金贿赂皇帝近侍,求得一幅喇嘛塔形状草图。是夜,江春找来能工巧匠,以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堆成白塔。第二天,乾隆再游瘦西湖,被一夜建成的白塔震惊,“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这些巨额花费可不是有去无回的。因讨得乾隆欢心,江春在乾隆三十一年被赐布政使衔,荐至一品,并赏戴孔雀翎,成为当时盐商中仅有的一枝孔雀翎。有了官衔,对于这种级别的商人来说可就不一样了,生意上顺风顺水那是必须的。
即便是出了事儿,也有皇帝撑着。乾隆三十三年,江南盐引案发,江春遭受巨大打击,三十六年,江春“家道消乏”,乾隆赏借他30万两皇帑,以资助他营运盐业;五十年,又一次赏借25万两给他,按一分起息;五十八年,江春之子江振鸿“生计艰窘”,连皇帝曾经住过的康山花园都“无力修葺”,还是乾隆出面让众商出银5万两,自己又令赏5万两,作为营运资本,“以示体恤”。
看来,做富商当如是啊!找棵大树好乘凉!
张嘉译
有责任 能担当
做一个合格的富豪,只为皇帝一人服务肯定是不成的,帝王心怀国家社稷,必要时还得为帝王分忧。即大工大役之时,要懂得“急公报效”。
拿江春来说,根据嘉庆《两淮盐法志》记载,先后与他人合捐。乾隆三十八年,捐平金川军需银400万两,五十三年,捐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军费银200万两,四十七年,捐济水灾银100万两,三十六年,捐皇太后八旬寿筵银20万两,四十五年,捐备赏赍之用银100万两,七次中,江春与他人共捐银1120万两之多,占到前面提到的乾隆几次对边陲用兵经费的十分之一。
《大清盐商》中有一幕描述洪泽湖泛滥,加之连日暴雨,扬州溃堤在即,险情刻不容缓,为保全城百姓安全,汪朝宗冒着欺君之罪,私自从上缴的亏空税银里挪出百万两修坝筑堤,并亲自指挥河工们修堤筑坝,终因体力不支昏倒。最后部分,在扬州水灾后的疫情基本停当后,汪朝宗准备变卖康山草堂筹款,以救百姓,这些情节无不是为了表现大清盐商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的精神作风。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富豪应有的品质吧。
懂生活 有品位
除在政治、经济上外,两淮盐商在文化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两淮盐商大多本身就极富才学,并与文士学者建立了或深或浅的联系。江春的诗才曾博得过袁枚的赞赏,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江春 “工制艺,精于诗,与齐次风、马秋玉齐名”。同时,他也多结交、延揽名士,“奇才之士,座中常满,亦一时盛也”。才高艺精的扬州八怪也常常成为两淮盐典富商的座上宾。电视剧中,对汪朝宗与郑冬心(原型即郑板桥)的交往多有着墨,亦是为了体现扬州文化之繁荣,富商对文化之敬畏与礼遇。
清代戏曲昌盛,扬州又是当时戏曲发展的中心。各色曲艺汇聚扬州,相互融合。扬州盐商组织了七大内班,江春又征有花部春台班以备大戏。正是这两淮盐商征召的花部徽班于乾隆五十五年及嘉庆年间相继晋京汇演,才有了我们的国粹——京剧。
除繁荣文化事业外,大清盐商的个人生活亦是相当有品位、爱享受。
《扬州画舫录》中曾经屡屡提到扬州盐商奢侈的消费风气:选美选腻了,开始选丑,大姑娘大热天在脸上涂酱油,在太阳底下暴晒,比谁更丑些。这在电视剧开篇中即有表现。比有钱,在金箔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集体跑到镇江金山的宝塔上,把金箔往外扔,看谁家的金箔第一个飘到扬州。当时还有个名词叫“扬气”——“什么东西奢华、讲究到极致,就是扬气。”
在饮食上,扬州盐商为世人留下了淮扬菜这一遗产。明清时,豪富的盐商蓄养着来自各地的名厨,一到吃饭时,厨师要准备数十道菜,主人先看色泽,再品味道,而且,盐商之间时常会“斗菜”。这种竞争的氛围中,菜肴越来越精细,淮扬菜通行天下。在电视剧中,总商鲍以安讲述自家的鸡蛋是由苍参喂养的母鸡所生,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总商黄钧泰家的鸡饲料由参术耆枣等研细加工而成,每枚鸡蛋价值白银一两。这一枚鸡蛋抵得上农民的三石稻谷,扬州盐商之生活奢侈可见一斑,同时也可见得他们生活的品位。
能聚财,会养财;有责任,能担当;懂生活,有品位,这基本反映了大清盐商富豪们的基本面。能得一项者易,而将其三兼得,可不是容易之事。大清盐商之“豪气”才可见一斑,绝不是这些“old money”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