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徐皓峰避谈《道士下山》 称商业武侠片已走向末路

田超

2015年07月16日08:35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徐皓峰:商业武侠片已走向末路

  3 回应结构太散?

  中国文学讲究留白

  谈到有读者觉得《道士下山》的故事结构太松散了,描写一个人物往往寥寥数笔,有大量留白。在陈凯歌的长微博《对你说》中,也谈到类似的疑惑,称小说的人物像撒出去的珍珠,“我看小说《道士下山》看重的是一个‘奇’字,事奇人也奇,但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像一把珍珠撒出去,有去无回。将珍珠穿起来的是下山还俗的道士何安下。”

  对此,徐皓峰称不能用西方的文学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文学,“尤其是通俗一点的大众文学,我们的读者总向西方通俗文学、向好莱坞影视靠拢,去追求人物、意义、高潮。这种文学其实就是圣经叙事,是圣经故事的写法。但中国的文学传统是笔记体小说,所以我在一开始做《道士下山》文学创作时,是按笔记体小说的方式走的,它也不是按照章回小说方式走,因为章回小说要求一个事件的连贯性,人物的连贯性。”

  徐皓峰的这种思维和写作方式,跟他这些年与老辈武林人士的接触有关。他在和一些武林前辈谈话时,前辈往往应该跟他说三句话,却只说一句话,剩下的让他自己去悟。如果悟不出来,这天就没法聊了。他觉得,西方的文学叙事是倾诉式的,而中国的文学叙事讲究这种留白,“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有很多共同的东西,没必要去点明”。

  在小说《道士下山》中,徐皓峰称自己写的最喜欢的人是“程砚秋”,最满意的是写程砚秋在京剧《锁麟囊》中扮演的“薛湘灵”上楼寻球的由来,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却只用了几笔来刻画这个人物。

  4 对话《道士下山》之外的武侠世界

  我要挖掘动作本身的魅力

  >>谈电影《师父》

  要做一部古典叙事的正剧

  记者:与前两部武侠电影《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相比,新作《师父》有何不同,有哪些新的探索?

  徐皓峰:《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分别以话剧空间和电影画面构图来表情达意,而不是用常规剧情交代的层次来完成故事和主题。投拍《师父》的时候,其实我不是靠着商业性或明星说服投资方的。当时武打片已经式微,在当时的情况下还支持我拍武打片,看中的是其他东西。

  拍《师父》首先是我要做一部正剧,剧情也不是按照古典的剧情逻辑在演进,是跳进的方式,要用最古典的方式方法、用最古典的叙事和表演的方法做一部电影。本来这个是最常见的,但是因为近几年中国电影反而最常见的东西已经见不到了,反而最常见的东西称为奇兵。

  《师父》在武打形态上是正派。我在拍《师父》的时候跟头两部不同,我是本着同样是真实的武打,但是用正写正拍的方法,挖掘动作形态本身的魅力,而且这个魅力跟港台是不同的,这是《师父》的特点。

  武术演员速成两个月就够

  记者:据说主演廖凡几个月时间,功夫已经上身了,而此前《一代宗师》里张震也练出了一身功夫,这有何奥秘?

  徐皓峰:我训练演员基本都是两个月,其实两个月就已经够了,原因就是中国武术里有一些门派是有速成法的。抢码头,走镖路,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我们的武术前辈就总结出了一套习武的速成之法。我训练演员其实用的都是传统的速成法,就是说如果你要成为真正的高手你还得继续修炼,但是作为演员,两个月之后就可以在街头打了。

  >>聊武侠电影

  拍武侠片变成个人化的事

  记者:陈凯歌接受采访时说,从《黄飞鸿》以后武侠电影只有一部《功夫》不错,您对这二十多年来的武侠电影怎么评价?

  徐皓峰:因为这二十多年来是武侠电影的衰落期。最早武侠电影发源于内地,这是二十年代末。但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武侠电影就被国民政府禁了,后来40年代末的时候在香港复兴,一直到现在。其实在90年代初之后,武侠电影的风潮就过去了,香港电影崩盘。

  之后武侠电影的创作就再也没有形成香港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大家都拍武侠电影的潮流,武侠片就变成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了。周星驰拍了一部武侠片,陈导拍了一部武侠片,张导拍了一部武侠片,武侠电影作为一个商业的类型它在整体上已经走向末路了。

  >>缅怀于承惠

  跟他合作是我的幸运

  记者:您觉得失去承惠老师这样的功夫演员意味着什么?

  徐皓峰:于承惠老师不但人好,也非常有才华,他是才华未得施展的一生。他自身是传统实搏武术家,他的打斗形态现在观众看到的是《倭寇的踪迹》里的一段。当时我跟戴立忍聊天,他对于老表现出来的东西非常钦佩。戴立忍会功夫,还当过教练,也研究过街头实战。在这些懂功夫的人的眼里,《倭寇的踪迹》里于老的动作比他年轻时候的动作还要漂亮。于老过世我很难过,能跟他合作也是我的幸运。

  >>解读咏春拳

  咏春拳八卦掌拳理相通

  记者:新书《坐看重围》中透露了咏春拳的秘传,您是怎么接触到咏春的拳法的,如何设计了《一代宗师》里叶问和宫二的对话情节?

  徐皓峰:我的资料搜集来自于王家卫,他给我看很多的书,讲很多的事情,还找了叶问的徒弟梁绍鸿,给我讲解咏春拳。另外,当我在读这些资料的时候,还有跟梁绍鸿先生请教的时候,有早年对八卦掌的知识在,我拿八卦掌的拳理去跟咏春拳的拳理进行对照,发现两家的拳理相通之处非常多,所以在《一代宗师》里我才有自信写叶问和宫二两个人交流的情节。

  ■徐皓峰其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认识徐皓峰是从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开始的,作为电影编剧,他获得第33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实际上,徐皓峰还有多重身份,编剧、导演、作家、大学教授。他在2011年至2012年导演了《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并担任动作指导。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视听语言”等课程,颇受学生喜爱。

  自2013年起,人文社出版了他《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武人琴音》,以及长篇小说《道士下山》《武士会》,短篇小说集《刀背藏身》等多部作品。7月初,陈凯歌根据其长篇小说拍摄的《道士下山》上映。今年12月,他第三部自编自导的电影《师父》也要见观众。

  在徐皓峰的小说中,故事的设定背景往往是民国二三十年代。在他看来,武侠文化虽自古就有,但真正的气候还是在民国。彼时国家处于民族危亡之际,饱受内忧外患,提高国人身体素质、强健体魄成为首要目的,并由此带来了“尚武”倾向,习武之人盛多,这也造成了颇具声势的国术馆之风。

  ■记者快

  徐皓峰自成体系 武侠路越走越远

  陈凯歌的电影《道士下山》公映后,在电影爱好者社区网站的评分都在及格线以下,面对影迷们的低评价,陈凯歌已经没有《无极》年代的锐气。在他接受的几家门户网站专访中,显示出种种矛盾,比如“只拿电影换钱,就是下贱”,但自己的电影中却堆满明星。

  没觉得徐皓峰的武侠理念有多牛,也不觉得《倭寇的踪迹》在观赏性上会超过一部陈凯歌的平常之作。不过,相比于陈凯歌追求的“满汉全席”和“一戏一格”,这位小师弟徐皓峰这些年来“自成体系”,越走越远。如果要拍一部充满哲思的武侠片,不妨找他聊聊哲思之外的武侠。

  京华时报记者 田超

上一页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