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国文教授,董鲁安为人洒脱、幽默,深受学生爱戴。同时,他热爱国家,反抗日伪统治,是沦陷时期颇为传奇的进步教授。他以笔为武器,揭露了日寇和汉奸在北平犯下的种种罪行,热情歌颂了北平人民的爱国主义行为。
参加五四运动 深受学生爱戴
董鲁安青年时代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时,与老舍是同学,两人相知甚深。董鲁安曾参加五四运动,亲自参与火烧赵家楼。
1920年毕业后,留校任附属中学教员。在这里,董鲁安的爱国情怀和幽默诙谐影响了一大批学子。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曾提及那一段学习时期的逸闻。
钱学森曾说:“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个特别优良的学习环境,我就是在那里度过了6年,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6年。我们班上,给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教语文的董鲁安老师。董老师实际上把这个课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我们就从那个时候懂得了许多道理,我们要感谢老师。”
怒对日本军官 抵住威逼利诱
董鲁安在学生面前宽厚幽默,对日寇则嫉恶如仇。老舍夫人胡絜青曾回忆,老舍名著《四世同堂》中大义凛然的诗人钱默吟就有董鲁安的影子。董鲁安和老舍不仅是莫逆之交,董鲁安还是老舍与胡絜青结婚时女方的大媒。
董鲁安爱惜和敬佩青年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掩护和帮助进步青年的抗日活动,还与燕京大学学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建立了联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强行查封了燕京大学,并以“抗日”罪逮捕了邓之诚教授等十六人入狱,一手制造了“燕大教授案”。董鲁安也被软禁在家中,全家人生活失去经济来源。但他临危不惧,抗议言论非常激烈。而且他宁可典当衣物维持生计,也不去日伪机关登记任职。
秘赴晋察冀边区 加入抗日斗争
1942年春,晋察冀根据地和董鲁安联系,聘请他到边区工作,他慨然前往。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精心安排下,他辗转经保定到满城,过封锁线后到了晋察冀第一军分区所在地狼牙山下的易县周庄。
在解放区,董鲁安切实感到这里的军民“熔铸了全民族社会各阶层的意志,也熔铸了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共同的信心”,由衷地为中共坚持的民族统一战线而鼓舞。此后,董鲁安任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1943年秋,董鲁安参加对日反“扫荡”斗争,在艰苦的作战之余,作诗二百余首,表现了坚定的革命斗争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这些诗后被编为《游击草》诗集。
北京晨报记者 王歧丰
据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资料
【人物小传】
董鲁安(1896-1953),原名董璠,字鲁安,又名于力。满族,祖籍河北宛平,生于北京。对文学佛学均有研究。1942年秘赴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1949年以无党派民主人士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