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拿好3D眼镜。”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入口,工作人员一手检票,另一只手递上一副3D眼镜。进场的观众一愣:歌剧也有3D的?
昨晚,由国家大剧院制作、以“小美人鱼”故事为原型的捷克语歌剧《水仙女》首演。这不仅是这部歌剧以全剧的形式首次登陆中国,也是国家大剧院第一次将3D技术搬到歌剧舞台上,新奇而惊艳的效果,着实惊呆了小伙伴们。
序幕音乐响起,薄幕落下,只见眼前波光粼粼,是一片深蓝的海洋。一艘木质沉船静静躺在海底,不知在那里沉睡了多少年,水草已在被腐蚀的甲板上安家。灯光昏暗,水草随着音乐声荡漾,珊瑚向眼前探出触角,直想让人侧头避让、伸手拨开……坐在观众席,戴上3D眼镜,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一切都触手可及。
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小美人鱼”的童话故事并不陌生。而这部由作曲大师德沃夏克创作的歌剧,故事主要来源于莫特·富凯根据北欧传说创作的童话小说《水妖》,同时吸收了童话作家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以及剧作家豪普特曼的戏剧名作《沉钟》。“小美人鱼”为了心爱的王子,甘愿变哑的凄美情节,出现在许多文学名著与神话中。
故事虽然熟悉,但戴着3D眼镜看“小美人鱼”的体验却是第一次。“一边听着乐队的演奏,一边看水仙女一族在身边游来游去,比看大片还过瘾。”“特别是海底的泡沫飘过来的时候,让人真想伸手去戳一下。”中场休息时,不少观众对这些细节津津乐道。
不过,为了配合剧情,《水仙女》的3D效果主要出现在序曲和每一幕刚开始的纯音乐段落,在歌剧演员表演的段落,技术还是让位于“听觉”的。由于这部歌剧从未在国内完整上演,乐迷们以往只能在音乐会上听到《月亮颂》等知名咏叹调。当来自阿塞拜疆的歌唱家迪娜拉·阿丽维拉饰演的水仙女,坐在铺满银色月光的礁石上,对王子倾吐自己的爱恋与相思之情时,现场观众第一次在海底世界一般的剧场里听到了这首爱之咏叹。另外,当水仙女被王子抛弃,重新回到湖边唱起“难以捉摸的水之神力”时,凄美哀婉的音色湿润了观众的眼眶。
“我要给中国观众带来惊喜!”担任本次歌剧导演的是国际著名导演、舞美设计大师乌戈·德·安纳,排演期间,他一直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事实上,他做到了。
这位以想象力著称的导演已多次加盟国家大剧院的歌剧制作,看过大剧院版《参孙与达丽拉》《游吟诗人》的观众,会对他天马行空的排演风格留有深刻印象。这一次,他放弃了之前惯常采用的古典主义宏大风格,而是根据《水仙女》的剧情,打造了一个海底世界和一个与之相对的真实世界:第一幕与第三幕的场景完全设置在水下,第二幕则设置在王子的宫殿。依照乌戈的解释,《水仙女》虽取材于童话,但也适合成人观看,有了两相对比的“画风”,观众才更能体会水仙女“穿越”两个世界时的新奇感受,以及她先丧失美好歌喉、后又面临王子背叛时的痛苦。
“舞美设计的诉求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更应展示出独特的力量,比如季节更替,比如生存、衰变、死亡、重生。”借助于《水仙女》,观众再一次参悟了乌戈的这一舞美理念。
今晚,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周晓琳将化身“小美人鱼”,演绎《水仙女》。该剧本轮演出将持续至22日。
幕后揭秘
只花几万元
就搞定“3D大片”
本来,打造出3D效果的《水仙女》只是乌戈导演的一个“闪念”,而把这个“闪念”变成现实的,是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的工作人员。更神奇的是,他们仅用了几万元的低成本,就完成了动辄上百万元才能搞定的3D电影大片效果。
“可能很多人以为舞台上的3D效果,就是简单地把电影院中的3D技术搬到剧院,其实根本没有这么简单。”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部长管建波说,“电影院里的3D屏幕是金属质地,不仅不透光,而且不能折叠,这在歌剧舞台完全不适用。”在歌剧表演中,除了呈现场景,更重要的是歌唱家在台上的表演,“如果幕布把舞台挡住了,就会影响歌唱家声音的呈现;如果为了展现演员的表演而把幕布拉起,这个过程又会影响观众的观感,而且显得极为生硬。”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制约,管建波提议用纱质幕布代替金属幕布,“纱质幕布透光,如果涂上银粉,则能达到金属幕布的效果。”不过,到底应该涂多厚的银粉?不得而知,只能一遍遍试验。为此,管建波带领团队前前后后折腾了两个多月,不仅试验了不同厚度的银粉,还采取“人肉测试大法”,从剧院的池座,到一层楼座,再到三层最角落的座位,都让工作人员现场体验,保证每一个位置都能看到优质的3D效果。
直到坐在三层楼座的工作人员,透过3D眼镜的镜片,既能感受到序幕中扑面而来的水波,又看得清纱质幕布后由演员扮演的小青蛙,测试工作才正式结束。“不能因为有些区域的座位票价较低,就让观众看一场和2D效果没差别的歌剧啊!”管建波说。
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此番制作3D效果,所用成本远比电影院的低。“电影院用的3D放映机一台要160万元左右,租用一天也要三四万元,一场演出需要4台放映机,如此算下来是一笔不菲的费用;原产美国的3D眼镜,每副100多元,一场歌剧需要2000多个,又是一笔大开销。”如果《水仙女》首轮这么演下来,花费绝对超过百万元,“这样太浪费了!于是我们决定就用大剧院现有的几台放映机,请技术人员把亮度、色温,都调成符合3D效果的标准。”
如此精打细算,能打造出惊艳的3D效果?“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这毕竟是第一次尝试。”管建波坦言,在最终彩排之前,他们都很紧张,直到演出前一周,看到3D特效真的与演员的表演“无缝对接”,他们一直悬着的心,才踏踏实实地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