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京剧表演艺术家王金璐 一门艺术绝活儿逝去

2016年06月08日07:21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送别王金璐 一门艺术绝活儿逝去

  大孙女王加悦手捧王金璐先生遗像。京华时报记者 王海欣 摄

  6月7日上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金璐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叶少兰、孙毓敏、六小龄童、张火丁等梨园同仁,以及数百位戏迷观众等赶来送王先生最后一程。近几个月来,京剧界接连送走了吴素秋、梅葆玖、李世济、王金璐等国宝级艺术家,叶少兰说:“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没有的艺术绝活儿,这个损失是不可弥补的。”

  送别 六小龄童等各界人士赶来送别

  王金璐1919年生于北京,原名王庆禄。他1934年进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艺,14岁拜马连良为师,15岁后专攻武生。他成名很早,曾跟李玉茹、宋德珠搭班唱戏。上世纪50年代调入陕西省京剧团,因腰部受伤回京休养。70年代末,他帮助学生们恢复了不少传统武生戏,自己也重登舞台演出《挑滑车》等重头戏。90年代初,他曾主演电视剧《武生泰斗》,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昨天早晨,王金璐先生遗体告别会开始前,已有数百位戏迷观众在大礼堂外排队等候,中国戏曲学院的师生们忙着接待来宾。告别厅外的大屏幕上,播放着王金璐先生从艺70周年专场演出《长坂坡》《八蜡庙》《林冲夜奔》等剧目的录像,不少戏迷观众驻足观看,当时已经80岁高龄的他在舞台上依然精神矍铄。告别厅两侧写着一副挽联:“国戏栋梁生部冠军亦演亦教育桃李,武生翘楚关圣神韵兼杨兼黄展芳华”,来纪念王先生的艺术生涯,以及他为戏曲人才培养作出的贡献。

  由于王金璐先生在京剧界声望很高,前来悼念的京剧界人士也非常多,武戏演员出身的六小龄童也特意赶来送别。谭元寿的儿子谭孝曾代表谭家赶来送别,他透露,父亲得知王金璐先生去世的消息后马上给王家打去电话,“我们两家关系密切,在上世纪50年代,我父亲就曾和王先生一块演出”。戏曲学院教授张火丁说:“王老先生来看过我的演出,也给了我很多鼓励。他为人谦和,是位非常慈祥的老人。”

  追忆

  叶少兰:80岁演大戏很难得

  昨天送别仪式后,年过七旬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说:“王老先生是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他很受同行和观众们的尊重。他在京剧武生艺术方面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于武生艺术的弘扬、继承和发展贡献很大。另外,他在戏曲教育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培养了很多学生。”

  叶少兰表示,王金璐先生在教学上能做到亲自示范,这对一位高龄的武生艺术家来说特别难得。“他在60、70岁,甚至80多岁的时候还能在舞台上表演,这对于后学者和青年演员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更加难得的是他演出的是《挑滑车》《八蜡庙》等难度很大的剧目,他的一招一式非常规范,充分展现了杨派大武生的规矩和英武气质。”叶少兰回忆,王金璐先生在40岁时是受过重伤的,有将近20年没有登台演出,“这说明他基础扎实,真吃过苦,没有一定的毅力和敬业精神,是肯定登不了台的”。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京剧界接连送走了吴素秋、梅葆玖、李世济、王金璐等国宝级艺术家,这让叶少兰很难过。他说:“我走出悼念大厅的时候,心里太不是滋味了。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没有的艺术绝活儿,这个损失是不可弥补的。这是我们最痛心的,他们的离去就把这些绝活带走了。当然,他们也留下了宝贵财富,徒弟们也继承了很多,这点是很庆幸的。这些艺术家生前为了艺术的继承发展,都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这让我们更加怀念他们。”

  京华时报记者 田超

(责编:欧兴荣、陈苑)

推荐阅读

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

中国演出市场重回春天?"挤泡沫"任重道远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46.59亿元,同比上升2.83%。相较前两年总体遇冷的“阵痛期”,我国的演出市场呈现出回暖趋势。【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中国演出市场重回春天?"挤泡沫"任重道远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46.59亿元,同比上升2.83%。相较前两年总体遇冷的“阵痛期”,我国的演出市场呈现出回暖趋势。【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