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創意獲得成功
海港城用最低的成本,吸引了最多人氣
其實,請來巨鴨,本身既是文化活動,也是經濟活動。
“大黃鴨”來港,是由香港著名的購物商場海港城做東。海上巨鴨,讓市民游客大飽眼福,也為海港城凝聚了巨大的人氣。香港一家公司的策劃總監羨慕地說,海港城用最低的成本,吸引了最多的人氣,巨鴨來港,實在是一單劃算的“生意”。“上百家媒體主動找到主辦方,要求報道。”她感嘆道,對於急需人氣的百貨類企業,這種曝光率實在是求之不得。
到訪的巨鴨,催生了“黃鴨經濟”。尖沙咀碼頭,有不少小販兜售橡膠鴨子玩具。一些婚慶公司還安排情侶來此拍攝婚紗照,一對對新人在巨鴨前擁吻留影,讓巨鴨見証愛情。海港城內的一家比薩店,在每張桌子上都放上一個鴨子形狀的餐牌。銅鑼灣的一家餐廳,早茶時間推出鴨子造型的點心。
由於人氣實在太旺,每逢周末,一家老小組成的“觀鴨團”會把海濱擠得水泄不通,所以有資深“鴨迷”提醒,“觀鴨要趁早,9點前最好”。
“大黃鴨”為什麼有如此吸引力?不少游人直言,自己來看“大黃鴨”,就是為了“致我們逝去的童年”。
創作巨鴨的“鴨爸爸”荷蘭藝術家霍夫曼,喜歡創作巨型的藝術品,把小東西放大,因為他喜歡以小朋友的視角看世界,小朋友眼中的事物都很大,伴隨美好和快樂。他說,橡皮鴨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不分年齡、種族、疆界,相信觀眾看后會發出會心微笑。
當然,一隻用普通橡膠做成的“大黃鴨”走紅,也引來非議。有人質疑它“沒有深度”,不是藝術品,完全搞不懂觀賞點和興趣點在哪裡。有網友上傳一張以“大黃鴨”視角望著岸邊芸芸眾生的照片,並傳神配詞,調侃稱“愚蠢的人類”,得到大量轉發。
政界分析“巨鴨效應”
將推動創意教育,培養更多高端創意人才
不但市民喜歡、商界艷羨,香港政界人士也從“大黃鴨”現象獲得頗多啟發。
在行政長官立法會答問大會上,劉皇發議員就說,巨鴨訪港,除了帶旺零售業以及旅游業外,更勾起港人的集體回憶。“林健鋒議員的父親林亮先生,就是第一代膠鴨仔之父,重溫當年生產膠鴨的往事,令人津津樂道。”另一位議員附和說,兒子小時候和孫子現在都幾乎是沒有小黃鴨陪伴就不能洗澡。
劉皇發議員向行政長官發問:特區政府有沒有想過巨鴨風靡全城的原因何在?有沒有值得政府參考的地方?這類低成本高效率的活動,政府是否該研究多舉辦一些,既帶動旅游、零售業的發展,又為香港增加“正能量”呢?
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梁振英認為,巨鴨的確在香港掀起旋風。“我太太都受到巨鴨影響,在家裡翻箱倒櫃,找20年前兒女們玩的膠鴨仔。”他還說,政府策略發展委員會有一位成員,花了不少時間去分析“巨鴨效應”。
“我覺得很值得分析、總結,我們應該學習仿效,這說明創意的價值和重要性。成功的創意可以帶動很多的行業。”梁振英介紹,特區政府在鼓勵創意方面工作力度很大,包括在大學資助和推動創意教育,培養更多的高端創意人才,為香港社會發展服務。
《 人民日報 》( 2013年05月23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