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應縣木塔
人民網北京7月30日電 (王鶴瑾)世界上現存最高、最古老的純木結構建筑——應縣木塔問世已有近千年,但近年來,這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木塔飽受塔身傾斜的困擾。近日,就木塔的修繕問題引起廣泛爭議。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提出“現狀修繕”方案,但是,當地的絕大多數專家提出明確反對,建議採用“抬升修繕”的方案。與此同時,2012年11月,應縣木塔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而有殘損的建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必須出示修繕方案。因此,木塔的修繕方案究竟是為了申遺還是為了修繕呢?
木塔局部傾斜嚴重
木塔現狀:第二層面臨坍塌的危險
2011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曾受應縣政府委托,對木塔進行了全方位的監測和測繪,數據分析結果表明,應縣木塔結構傾斜和扭轉是其整體結構當前最為嚴重的安全隱患,其中以二層明層局部傾斜程度尤甚,傾斜柱最大傾角已達11.3°之多(意大利比薩斜塔的傾斜角度大約為5°)。
原應縣木塔文物管理所所長馬玉江表示,“應縣木塔已經漸入老年,它‘骨病’嚴重。木塔的情形一年比一年糟糕,肉眼都能看得清楚。塔身除了扭曲變形,還有幾百處殘損的地方需要加固。”除了塔身變形,木塔的第二層也面臨坍塌的危險,“目前木塔的下層殘損程度比上層嚴重,例如木塔的第二層是主要荷重部分,但這一層結構變形、構件殘損最嚴重﹔二層的平座部分柱子有32根,重度殘損的達30根,中度殘損的2根。正因如此,近些年來,木塔二層以上不再向游客開放。”
從1989年起,我國就開始研究應縣木塔的保護工作。但至今,24年過去了,仍然沒有一種確定的木塔修繕方案。
爭論一:
是否採用“現狀修繕”方案?
從2008年開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負責對應縣木塔的檢測與前期保護研究,即使監測數據顯示木塔局部傾斜在加劇。當年許多文物保護工作者達成共識,認為必須進行修繕。經過多次開會討論、論証、投票,最終,應縣木塔修繕保護管理委員會邀請的專家中,絕大多數專家贊成採用“抬升修繕”的方案。前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所長柴澤俊是贊成者之一,他認為這種方法,穩妥、透明,能讓全世界看到怎樣修復這個復雜的木結構樓閣。但“抬升修繕”的方案並沒來得及呈報國家文物局批准,2004年國家文物局再次邀請專家,對應縣木塔的問題進行討論,最終做出“繼續觀察,暫時不修”的決定。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侯衛東認為,應縣木塔整體上並沒有外界想象的那樣“危險”,他更傾向於對木塔進行“現狀修繕”。表示,“就是保持現在的樣子,讓它盡管有殘損,盡管有不足。但它不會繼續壞,比如崩裂、倒塌、結構的構架的損壞等,不要有這種問題就行。”
這樣的修繕方案,遭到了柴澤俊的明確反對,“這不是保存原狀,是保存殘狀,給修壞了,修成這個樣子,我們還保持這種殘狀,實在於理不通。”除此之外,柴澤俊更擔心,用維持現狀的方案修復的木塔,能否像往日那樣抵擋住外力的損壞?“一旦狂風或者是地震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壞,是抗拒不了的,但事實上是能夠預防的。我們明明知道歪曲到這個程度了,明明知道它變形到這個程度了,我們該修沒有修,該保護沒有保護,絕不能無辜的損壞在我們手裡。”
今年9月,將由專家投票,最終認定,是否通過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提出的“現狀修繕”方案。
爭論二:
修繕方案是為申遺還是為修繕?
雖然木塔修繕遲遲未能落實,但各方對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一事卻很是熱衷。目前,應縣木塔申遺文本已編制完成並上報國家文物局,2012年11月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今年5月發布的《山西省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應縣木塔“申遺”更是工作重點。
據了解,申遺的認定標准中,“原真性”非常重要,而有殘損的建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必須出示修繕方案。當地文物工作者擔心,萬一修繕留下遺憾,世遺組織專家將對木塔提出質疑。
因此,即將公布的應縣木塔修繕方案究竟是為了申遺還是為了修繕?出台的方案能否真正保護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申遺本身無可厚非。”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教授說,應縣木塔的歷史建筑地位在世界上都是公認的,早就應該有這樣一個“名分”。但是,應縣木塔身患重疾已達20多年,很多專家卻以“不能輕易動它”“不敢拍板”等原因擱置修繕,阮儀三認為這是無能和不作為的表現。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簽署的《奈良宣言》就有很多合理保護的建議和例子,隻要肯下工夫,資金投入有保障,把應縣木塔修繕好應該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