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功夫熊貓2》藝術總監雷蒙德(左)跟隨劉綏濱(右)學青城太極。受訪者供圖
劉綏濱
1965年出生,道號信玄,青城派第三十六代掌門人,國家一級拳師,四川省級非遺傳承人、四川省武協委員、四川省道教協會理事、世界傳統武術聯合會委員。
本月初,一場在天山舉行的“武林大會”引發外界高度關注,類似“中老年cosplay”的質疑聲不絕於耳。參與者之一的青城派掌門人劉綏濱,對有的報道很不滿。“像中老年表演,這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嗎?”他認為在武俠影視劇的影響下,當下人對武術存在誤讀,“實際上武術並沒有那麼厲害,打幾個或十來個人,這種水平已經算是高手級別了”。身為四川省級非遺傳承人的劉綏濱,多年來致力於將青城武術發揚光大,頻頻現身各種文化交流活動。練功之外的他是個“微博控”,在其中一家微博上,已經發出近兩萬條微博。
掌門之位
師父正式授權 卻難上溯超三代
一場“天山武林大會”賺盡看客眼球,猜測和質疑屢見報端。有人問,與會的真是各大門派的掌門嗎?這其中,對於少林、武當的追問最多。劉綏濱說,自己這個掌門,傳承比其他門派要簡單一些。
劉綏濱生於東北的一個武術世家,爺爺做過保鏢,父親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第一批警衛。因為羸弱多病,所以自幼習武。在教過他的師父裡面,有多位參加過抗日戰爭的國民黨軍官。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就有媒體稱劉綏濱“掌門”,當時他也沒在意。后來有體育局的領導問:“你這個掌門是誰封的?這應該有個部門認証啊。”師父余國雄於是封劉綏濱為掌門,給了授權書,他和八名師兄弟都簽字蓋章。師父還把他的古劍、拳譜、衣服、印章移交給劉綏濱。不過,盡管劉綏濱稱自己“青城派第三十六代掌門人”,卻無法向上追溯師承超過三代。
中國傳統武術門派眾多,大的門派又常有不少分支。劉綏濱介紹說:“青城武術如果以中國武術協會的認定來說,隻有我師父余國雄這一支。如果以四川省體委的認定來說,則有余國雄、周烈光、陳生一三支”。三支之下,又細分為十多個門派。
目前在四川,還有另外一派稱為青城的武術,掌門人為何道君。劉綏濱和何道君不時有往來,多是活動交流,也曾切磋武藝。他們還曾在成都同一家武館當過教練。“道君為青城武術做了不少事,我們武林中人還是需要團結。”劉綏濱說。
武術現狀
一批老拳師貧病交加 徒弟多放棄習武
曾經有過輝煌的武術,在功夫之外還包括養生、醫藥等傳統文化元素。不過時下國人對武術的印象,更多來源於武俠文學、影視劇作品。在劉綏濱看來,天山武林大會上,“崆峒派掌門人險敗大力士”的說法,反映出人們對武術缺乏真正的認識。實際上現場兩位切磋了一分鐘左右,大力士已經處於下風,也承認白掌門更厲害。而那些說“不到一分鐘分出勝負”的,明顯是外行人。
劉綏濱認為,“武俠小說、電視劇裡的武術是被夸大了的。實際上武術並沒有那麼厲害,練了武術,打幾個或十來個人,這種水平已經算是高手級別了。”
針對人們對武術的認識落差,劉綏濱認為,武林門派要獨立自強,認真挖掘整理,才能贏得社會認同與尊重。青城派注重資料整理與媒介宣傳,出版有《中華絕技——青城武術》等。更高層面、更大范圍的整理也在進行。2008年,中國武術協會制作了宣傳片《中華武藏》,其中有129個拳種,包含門派武功、傳承人等資料,劉綏濱以青城派掌門人的身份入選。“雖然有129個拳種,但其中50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整理成果。也就是說,那50個人已經去世了,他們的徒弟已經不練功夫,做生意的做生意,打麻將的打麻將去了。”
在民間,還有“一批老師傅貧病交加”,“他們的徒弟絕大多數已經放棄習武”。劉綏濱認為,這正是武術在當下時代的尷尬處境:“武術是很麻煩的事情,你去掙錢,人家說你商業化,你不去掙錢,徒弟沒有出路。”
在劉綏濱看來,這也和老師傅自身有關,“他們有一身功夫,但是不懂經營”。這些老師傅一輩子隻帶幾個徒弟,“他會把自己的功夫全都傳給最信任的那一個人,往往最受器重的那個人沒練了”。這樣一來,他們的功夫就處於失傳狀態。
2009年,青城武術成為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次年劉綏濱成為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政府的推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武術傳承的尷尬。劉綏濱認為:“政府就是要提供政策支持,我們要練好功夫,帶好學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