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李長春新書首發 絕大部分內容首次公開發表

2013年12月09日07:47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黃維)李長春同志新書《文化強國之路——文化體制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今天正式在京首發。

《文化強國之路》一書選編了李長春同志2002年12月至2013年5月期間關於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講話、談話、文章、批示共91篇,照片69幅。其中,所選的講話和談話絕大部分為第一次公開發表。有些文稿是講話和談話的節選或摘錄。

本書所選的講話、談話、文章、批示,真實記錄了黨的十六大以來10年間文化改革發展的歷程,對於廣大干部群眾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收入本書時,李長春同志逐篇作了修改審定。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先后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作為主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中央領導同志,李長春同志深入農村、社區、企業和文化單位進行調研,召開專題座談會,聽取基層干部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與廣大文化工作者共商文化改革發展大計,謀劃文化改革發展藍圖,制定重要方針政策,指導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推動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

 


編者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李長春同志新書《文化強國之路——文化體制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下)中,也著重論述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人民網讀書頻道現摘發其中相關章節:

公共文化服務要體現公益性

公益性文化事業屬於政府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范圍,就是要追求社會效益。能夠不收費的盡量不收費。

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就要不斷提高政府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過去我們由於經濟實力的問題,也有體制問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都由政府背著,結果盡管總體上都有發展,但文化事業欠賬很多,文化產業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這個問題不是哪一個部門的問題,是我們體制的問題,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必然帶來這個問題。而且體制改革也必須從經濟體制先入手,經濟是基礎,文化多數屬於上層建筑的領域,隻能是適應經濟基礎。因此,必須在經濟上先進行改革,逐步進行科技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衛生體制改革,然后再到文化體制改革,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我們也做過一些探索,但最終文化體制改革要深入推進,隻能是在經濟體制改革有了決定性的進展以后。我國到黨的十六大之前,或者說20 世紀末,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樣,文化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才具備了條件。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要求,抓住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的機遇,把公益性文化事業推上一個大的台階,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群眾藝術館以及基層的群眾文化站等等,都要全面加強起來。

公益性文化事業就是政府主導,要從增加投入入手。與此同時,也要轉變機制,增強活力,目的是提高服務水平。從增加投入入手,首先要抓好硬件,把硬件設施搞起來,過去破爛不堪的要改擴建,需要維修的要搞好維修。同時要抓好軟件,抓軟件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三貼近”,讓人民群眾喜聞樂見,讓更多的人直接享受到政府為全社會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硬件搞起來了,人氣不旺也不行,最后我們也沒法跟群眾交代。過去我們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欠賬比較多,到下面去看,人氣不旺的現象大量存在,比如一些博物館,沒有多少人看。這需要我們調查研究,總結經驗,開創新局面。人氣不旺的這些單位,首先要處理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個效益之間的關系。公益性文化事業屬於政府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范圍,就是要追求社會效益,我甚至不主張提經濟效益,當然也要厲行節約。所以,能夠不收費的盡量不收費,收費高恐怕是造成人氣不旺的障礙之一。我們最近准備搞一個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文件,初步醞釀,所有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的,對18 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凡是參加學校集體組織的活動,一律免費,也可以考慮擴大免費范圍。博物館需要的經費,要由財政供給。對社會上經濟獨立的成年人,下一步再研究,但收費標准要適度降低,不能高了。

再一個人氣旺的因素就是展覽的內容、形式、方式、方法都要做到“三貼近”。不要把博物館搞成一個專門為學術研究服務的機構,要為大眾服務。1983 年我到大英博物館參觀,看了之后,很有感觸。在那以前,因為我是技術人員出身,又一直主管經濟領域,應該說對文化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但是看了以后,給我很深的教育。大英博物館規模很大,如果要認真看,沒有一個禮拜是看不完的。我是僅看半天,走馬觀花,但是每個部分,我都看到老師帶學生在現場講解。博物館是重要的第二課堂,而且其內容確實可以使各個層次的人都受益。比如大英博物館裡面就有各個時期英國家庭生活的情況,包括家庭內部的陳設,服飾的情況,還有蠟制的人像等等,栩栩如生。再

比如馬車,包括從什麼時候英國開始有馬車,原來是什麼形狀,最后演變到什麼形狀等。轎車也是,第一台轎車是什麼樣子,以后是什麼樣子都有。博物館內容綜合性很強,各類人員看了都能夠受益。我1983 年1 月份去英國訪問留下深刻印象,3 月份回來任沈陽市長,就更重視文博事業,首先是投資改造沈陽故宮。沈陽故宮是我當市長的時候開始大量投資的,原來也是很破爛的。那時候就覺得沈陽能有這麼一個完整的故宮,是很難得的,全國完整的古代皇宮就是北京故宮和沈陽故宮這麼兩個,而且沈陽故宮有滿漢文化融合的一些特點。清朝歷代皇帝都把自己喜愛的一些東西拿到沈陽故宮祭祖,所以皇帝的服裝,愛好的器物,沈陽故宮都有一份。我們的博物館工作一定要研究“三貼近”,做到“三貼近”,一定要面向全社會,要使各層次的人都能各得其所,搞學術研究的看了很有收獲,普通群眾看了也受到教育。我覺得我們現有的這種傳統的展覽辦法,不能使各個層次的人員都各得其所,不能夠做到讓人喜聞樂見。要很好地研究如何把學術性、專業性、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這五性有機結合起來,改變以往櫥窗加玻璃、文物加照片的傳統展陳模式。

(選自《文化強國之路》,本文為2004 年1月17日李長春同志在文化部調研時講話的一部分。)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