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滕華濤:動了別人的蛋糕就准備挨罵
春節期間兩部電影霸佔了內地影壇。《大鬧天宮》和《爸爸去哪兒》都以每天接近1億元的收入成為票房現象。關於《大鬧天宮》的熱映,很多人此前都已經有過預期,畢竟是高成本大明星陣容。而由綜藝節目衍生而成的《爸爸去哪兒》勢頭如此猛烈卻讓很多人始料不及。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后,關於這部電影的討論更是分成兩極。喜歡者說,這部電影有笑點有萌點,堪稱合家歡的代表作﹔不喜歡的人說,這東西連半點劇情都沒有,根本算不上電影,而且隻拍了5天,如果任由這樣的“電影”在中國市場撈錢,那麼“中國電影就真沒救了”。
《爸爸去哪兒》節目的導演團隊並沒有電影的導演經驗,根據劇組介紹,該片在電影技術方面,大多靠監制滕華濤來進行把控。因此,在春節長假期間,本報記者專訪了這位導演,他對《爸爸去哪兒》引發的各種質疑進行了回應。
為什麼沒有劇情?
編出來的故事不符合創作規律
關於《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目前網上討論最熱烈的就是該片的“無劇情”,有影評人表示,電影的基本元素就是要有劇情,這樣的“無劇情”式的作品,又算不上紀錄片,在各種方向都是一個擦邊球,實在有些不倫不類。
對於這些質疑,滕華濤回應說,一開始討論這個項目的時候,自己已經估計到會有不少質疑。“我想到有人會說這個不像電影,但實際上我從電影的技術角度來講,《爸爸去哪兒》的電影版,制作難度是相當大的。一來電影劇本要很長的創作時間,而把《爸爸去哪兒》搬上大銀幕,是在這個節目開播之后的事情。時間太短了。第二那些故事跟《爸爸去哪兒》這個事情就沒關系,而且參加節目的那些家庭,有些人也不是特別會表演。尤其是孩子,他們真實的東西,真實的反應才可貴。”
此前上映的《中國好聲音》電影版,就是重新打造了一個帶劇情的故事,但是票房並不如意。是不是看到《中國好聲音》的遭遇才萌生了這樣的想法?滕華濤同樣表示否認:“我還沒看《中國好聲音》的電影,但我知道他們拍了個故事。《爸爸去哪兒》也是,一開始包括投資方在內,第一反應都是要做一個故事。但我看了一些編劇的大綱,那些故事都挺不符合創作規律的。我還有一個判斷,作為觀眾來說,我看這些人,完全不是想看他們演一個故事。所以,我更想讓觀眾看到他們想看的那些東西。”
滕華濤透露,當時他跟天娛方面開會討論時,最堅持的就是這個真人秀概念:“我當時跟他們提了兩點意見。一是檔期,電影版如果1月31日上不了院線,這個事情就沒有意義了。第二就是要堅持這個節目原來的真人秀概念。大家喜歡這個節目的原因就是他們真人秀的概念,如果這個變成故事的話,故事能做多好不敢說,我們隻能說盡力。但如果變成故事做得不好,很多觀眾就會很失望,太失望了。”
隻拍五天“沒有誠意”?
真人秀節目沒必要反復拍一個鏡頭
除了被抨擊沒有劇情,《爸爸去哪兒》的創作時間也是被影評人詬病的主要方向。有人說,很多電影都是反復“磨合”,精益求精,經過幾年的拍攝找到最美的鏡頭呈現給觀眾。那些電影體現出了導演們打造精品的誠意。而這次的《爸爸去哪兒》從策劃到上映不過兩個多月的時間,其中從開拍到殺青隻有5天,這樣的拍攝隻能算是“粗制濫造”,而把這樣的電影奉獻給觀眾,不但體現不出導演的誠意,同樣也會破壞中國電影市場的良好發展。
對於這樣的“帽子”,滕華濤自然不會認同。他表示,自己其實已經非常努力地將《爸爸去哪兒》變成一部電影。“有人質疑我們的拍攝周期短,但5天對我們來說已經足夠了。小孩子其實隻能堅持兩天。畢竟是個偽紀錄片形式的東西,要求大家的真實反應。不能有任何設計的成分在內,這種形式決定了我們不可能一個鏡頭反復去拍,那樣反而更假。超過兩天的話,小孩子們也會生厭,更沒法拍了。”
此外,滕華濤還表示,說“隻拍五天沒誠意”是對《爸爸去哪兒》攝制組的一種不尊重。“做電影的都知道,拍電影時一般兩三部攝影機拍攝就差不多了。但這次我們同時動用了25台攝影機、19組錄音、10組剪接,同時在現場工作的人數高達400多人,這根本不是一部普通電影的劇組容量。而且,如果按照正常的進組拍攝的模式,那麼孩子們和攝影師之間還要磨合好久。因為根據節目的要求,是要把這一家人從起床拍到睡覺,就因為此前他們已經經過了那麼多期節目,很長時間的磨合,孩子們在鏡頭面前才會表現得那麼自然。如果算上這些時間,怎麼可能隻有5天呢?”
花錢買票看綜藝節目不值?
我們已經很用心地在做一部電影
從網友的討論來看,《爸爸去哪兒》“沒有劇情”衍生出來的還有一個問題,即“跑去電影院花錢買票看一場綜藝節目是否值得”?有觀眾認為,這純粹就是去電影院花幾十塊錢看了一場綜藝節目。“相比於電視版,電影版最大的好處就是沒有插播廣告,原來一個拍攝地點分兩集播放,現在合到一起播出來了。”
對於這一問題,滕華濤解釋說:“我知道肯定會有人這麼說,但我自己沒有這樣的障礙。你在電影院裡看這樣一個東西,我做到了有笑有淚。這是個三觀正確的、溫暖的、適合全家一起看的、影院可以放映的東西,至於究竟是什麼形態,那是很次要的問題。它有什麼不可以做的呢?而且從電影的技術標准來看,我也是真心在做一個電影。大家都知道電影攝影機和電視節目的攝像機在規格上就是不同的,讓原來電視台的人用電影的攝影機去拍,已經讓他們很不習慣了。我還要求電影版盡量減少電視欄目裡出現的那麼多的穿幫鏡頭,比如一台機器裡出現另一台機器……這些在電視節目裡沒關系,放到電影裡就是很大問題。而在后期剪接方面,我們也採用了一些跟欄目不一樣的方法,更強調事件性、懸念性、時間的緊迫感等等。所以這絕對不只是一個綜藝節目。”
此前網上也有贊揚聲,說《爸爸去哪兒》的電影版算是為綜藝節目的衍生品闖出了一條新路,不過,滕華濤對此並不認同。“我這次的做法完全是出於《爸爸去哪兒》欄目本身的形態,我不太認為這算是給綜藝節目闖一條路。中國電影很多人都在想‘道路’的問題,但這種創作是不可能有一種套路、一種道路去復制,讓所有人都成功的。我覺得做電影的人也不用這麼抵制這個電影,這又不是搶地盤。”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