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木拱廊橋亦稱貫木拱風雨橋 為鄉村文化集散地(圖)

2014年02月07日10:11    來源:福建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木拱廊橋亦稱貫木拱風雨橋 為鄉村文化集散地(圖)

位於壽寧縣鰲陽鎮后墩村的飛雲橋

千乘橋屋

位於屏南縣長橋鎮長橋村的萬安橋

橋拱架底部仰視

  木拱廊橋被譽為我國古代木構橋梁的活化石,每座橋都堪稱傳奇。省檔案館近期挖掘整理出一批重要文獻,再現木拱廊橋背后的故事。

  1月27日,“夢回廊橋——福建木拱廊橋展”開展,吸引了不少新老福州人前來尋夢。三位廊橋專家——壽寧縣博物館原館長龔迪發、屏南縣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局長蘇旭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黃春財,現場為觀眾講解木拱廊橋知識,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他們與木拱廊橋的情緣。

  ◆檔案講述廊橋背后的故事

  “木拱廊橋也叫貫木拱風雨橋、虹橋,早在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王辟之所撰寫的《澠水燕談錄》中就有記載。在北宋張擇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圖》中,也畫有一座斜跨在河兩岸的美麗虹橋,這是目前木拱廊橋可追溯的最早的有文圖可考的歷史。”蘇旭東向觀眾介紹,從中原流傳而來的木拱廊橋,在蒼蒼閩山、泱泱閩水間扎根成長,並在中原虹橋湮滅后,承擔起傳承的重任。

  蘇旭東熱愛木拱廊橋,對於其歷史淵源以及建造技藝研究頗深,其著作《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一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歷史沿革和技藝特點。

  從展出的歷史檔案中,人們可以依稀找到福建木拱廊橋走過的足跡。翻開志書族譜,可以看到歷年建橋的記載﹔檢索檔案資料,可以查閱描述廊橋的歷年記錄。這些都是木拱廊橋悠遠“身世”的佐証,為它的美麗及巧思作注釋。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記載官方活動為主的民國時期檔案中,首次查到數卷有關木拱廊橋的詳細描述,可以與現存木拱廊橋的細節一一印証,為一直以民間存在為特征的木拱廊橋尋找到官方敘述。”蘇旭東說。

  另外,展出的近30份泛黃的造橋橋約,是從清嘉慶年間到民國時期建造的木拱廊橋的“出生証明”,墨色字跡寫明了建橋緣由、設計要求、施工要求、工程造價以及違約規定。這些200年前的造橋合同歷經朝代

  更迭而保留至今,實屬難得,為人們研究木拱廊橋在建造過程中涉及的經濟、建筑、習俗等提供了確鑿証據。

  省檔案館還保存有全省木拱廊橋的橋碑拓片,透過古朴、凹凸的黑白印跡,可以感受到每座橋碑所鐫刻下的廊橋歷史。

  ◆福建是木拱廊橋的博物館

  木拱廊橋是我國傳統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種,這種橋運用“編木”等核心技術,以榫卯結構連接構筑成拱架,上覆廊屋以遮蔽風雨並增加橋體穩定性,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

  “福建土生土長的造橋工匠們有著無窮的智慧和因地制宜的靈活性,他們往往根據地形、地貌、材料而設計建造木拱廊橋,留下了一座座獨具風韻的古橋。”龔迪發告訴大家,據調查統計,目前全國僅有110多座木拱廊橋,其中福建境內80多座,囊括了多個木拱廊橋之最。始建於明代的壽寧鸞峰橋,長47.6米,拱跨37.2米,是全國已知單拱跨徑最大的木拱橋﹔始建於北宋的屏南萬安橋,長98.2米,5墩6孔,是現存全國最長的古代木拱橋……

  龔迪發是一位“橋痴”,是保護廊橋、研究廊橋的先行者,他收集、保護了許多珍貴的廊橋檔案。去年,他把數十年尋訪廊橋過程中收集到的檔案資料和研究成果整理出版,取名《福建木拱廊橋調查報告》。該書詳細介紹了福建木拱廊橋的分布、保存現狀、造橋習俗等。

  “福建可以說是木拱廊橋的博物館,就橋拱而言,既有單拱,一墩兩孔,也有多拱,各具風情﹔就廊屋頂而言,既有未加太多裝飾的朴素頂脊,也有飾以灰塑的廊屋頂,還有升起數個閣樓式攢尖頂的廊屋頂﹔就廊橋風雨板而言,有全密封式的,有開窗式的,也有柵欄式的……細看一座座橋,各有特色,別具韻味。”說起福建的木拱廊橋,龔迪發如數家珍。

  ◆廊橋是鄉村文化的集散地

  與村民日常生活緊密聯結在一起的木拱廊橋,在煙火繚繞中已成為鄉村文化的集散地。

  “每一座木拱廊橋,也是一座廟宇,供奉著神靈,接受村民的虔誠祭拜﹔每一座木拱廊橋,也是鄉村文化中心,村民在此乘涼、聊天、歇息,悠閑自在。”龔迪發說,作為村落的公共建筑,木拱廊橋還是舉辦民俗活動的場所,承載著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年正月十六,木拱廊橋上都要舉辦禳關活動。禳關又叫過關,是陳靖姑祭祀中的重要法事。這天,廊橋橋頭要結上由紅、黃、綠各色彩紙圍成的彩門,家家戶戶把幼兒抱來從彩門下走過,以祈願孩子平安長大。”龔迪發說,在木拱廊橋的各種習俗中,端午走橋是一種盛大且很有特色的習俗。端午走橋習俗源自古代“走百病”舊俗,在每年農歷端午,村裡的老年婦女要盛裝列隊從橋上走過,其間要舉行祭祀、走橋、拋粽三個儀式。

  “廊橋是一種鄉愁。”在屏南木拱橋旁

  長大的蘇旭東說,廊橋匯聚了他兒時的記憶,所以對廊橋有一種特殊的情感。

  ◆廊橋工匠是最忠誠的守護者

  全木結構的木拱廊橋極易因遭受火患、水災而毀,如何保護成了一個現實課題。位於屏南縣的百祥橋、位於武夷山市的余慶橋先后被大火燒毀,盡管后來重修,但少了歷史的風貌。

  隨著木拱廊橋實用功能日漸消失,其營造技藝一度瀕臨失傳。2009年,木拱廊橋營造技藝以其創造性、高水平及瀕危性,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閩浙兩省七縣聯合申報的閩浙木拱廊橋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廊橋建造工藝若無工匠們代代相傳,也許這建筑藝術奇葩真會成為不可復制的標本。”滿頭白發的黃春財出生在屏南縣一個造橋世家,他告訴記者,將把全部建橋技藝傳授給兩個兒子,以使這項工藝傳承下去。

  “廊橋工匠是廊橋文化最忠誠的守護者。木拱廊橋的傳統營造技藝主要是以口傳身授的方式,通過師徒相傳在家族內傳承,從而形成了以造橋世家為主體的工匠群體。”龔迪發說,近年來,全省每年修造一兩座新木拱廊橋,師傅們就利用修造橋的機會培訓工匠,從而使得造橋技藝得以傳承。

  “廊橋見証了古老智慧的傳奇,保護和傳承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龔迪發說。記者 樹紅霞

(來源:福建日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