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端午祭”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之后,近期,韓國人又開始做起新的文章:擬將“暖炕”技術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此,不少中國網友紛紛以調侃的口氣對此不屑一顧甚至冷嘲熱諷,所謂的“大國”心態顯露無遺。
看似再平常不過的“暖炕”是否具備申遺的價值姑且不論,但筆者以為,韓國此舉卻給我們提了個醒: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留住獨有的文化記憶,如何傳承傳統文化,的確需要努力和自覺傳承的意識。
韓國的“暖炕”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據了解,韓國計劃申報的取暖設施學名為“溫突”,是公元7世紀開始在朝鮮半島廣為流行的整間房間全鋪式地熱取暖系統,與我國北方的火炕原理相通但並非一物,被翻譯為“暖炕”容易讓人產生聯想。不過,這看似一個很稀鬆平常的物什,除了於寒冬時節帶給人們溫暖的記憶之外,基本上沒什麼人會注意到它的存在。如果說要把這種東西拿來申遺,估計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一笑了之,畢竟它在北方跟人們吃飯用的碗筷差不多,拿這種東西來申遺多少有些小題大做的味道。
然而,就是這種大家已經司空見慣、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東西,韓國人卻要拿來申遺。是韓國人沒有文化嗎?顯然不是。當今世界,“韓流”已經成為東亞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股熱流,在全世界各地受到廣泛追捧。是韓國面積小可以申遺的東西少嗎?也不完全是,文化與地域大小並不是簡單地成正比。不管類似“暖炕”的東西本身有沒有申遺的價值,能不能獲得通過,但起碼有一點是再明確不過的:韓國人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為我們提供了對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一條思路。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對待書院這種古老的教育機構,韓國人早在2012年就由國家品牌委員會提出了將9處書院打包申遺的目標並逐步付諸實施。而在書院遍布的中國,要麼破敗不堪,要麼被包裝后作為旅游景點來賺錢,到底哪種方式更有利於文化的傳承?大家心裡自然會有一個答案。
一個民族的文明,是這個民族的靈魂,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底色”,沒有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任何一個民族都會失去獨有的文化個性和自己的根。在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今天,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應該與經濟增長同步。我們應該從韓國“暖炕”申遺之舉中,喚起中華文明傳承意識的理性回歸。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用來裝點門面和炫耀的。韓國“暖炕”申遺並非問題的關鍵,重要的是申遺背后所傳遞的民族文化意識。對於那些本該珍惜的文化遺產視而不見,直至有一天,那些非遺項目一一在我們的眼前消失,才知道什麼叫“沒了”。.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