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古宅"太史第"僅剩外沿框架 孫中山曾是座上客(圖)

2014年05月08日09:15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古宅"太史第"僅剩外沿框架 孫中山曾是座上客(圖)

古宅“太史第”僅剩外沿框架孫中山曾是座上客(圖)

  坐在太史第前的江太史。

  這片老房 孫中山曾是座上客  

  曾為清末名人江孔殷舊宅 后人呼吁立牌介紹典故

  大宅內,是御賜的匾額、乾隆的墨寶、慈禧贈送的大床﹔后花園裡,留下過孫中山的合照、廖仲愷夫婦的足印以及梅蘭芳的幾曲首本唱段。在廣州同福路同德裡的深巷中,百年繁華落盡,“太史第”隻剩佔地逾兩千平方米的外沿框架。那些雕欄玉砌的景致,已隨主人江孔殷的傳奇故事,日漸湮沒,無人提起。一冊15萬字的《滄桑太史第》,成為后人新近的追憶與紀念。

  生於廣東南海的江孔殷是晚清最后一屆科舉進士,后入翰林院,拜庶吉士,與劉學詢、蔡乃煌、鐘榮光並稱清末廣東文壇“四大金剛”。1905年,他榮歸故裡,雲集名師巧匠,耗時近三年,方建起佔地逾兩千平方米的堂皇府邸。該宅院坐落在廣州珠江以南,曾是當年的河南第三大宅,僅次於廣州四大首富中的盧家和伍家府邸,佔同德裡、龍溪首約、同德橫街及同德新街四條街位,距離馬路(今同福路)數十米。

  盛況

  珍寶御賜 筵開十桌

  太史第繁盛一時。整座建筑仿效北方宅院設計,內飾華貴,“福”“壽”牌匾為宣統御賜,花園有慈禧太后所賜的一百二十盆的各品種蘭花,得名“百二蘭齋”,廳室挂滿“明四家”、“揚州八怪”乃至乾隆的親筆墨寶。乾隆用過的一張寫字桌,也成了太史第的一件陳設。

  “他生性愛熱鬧。”今年84歲的江沛揚是江孔殷的侄孫,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曾任中國美協會員,他從小在太史第玩耍長大,記得當年宅院內人丁興旺,每晚開飯時,動輒宴開10大桌。

  據廣州圖書館網站記載,新中國一建立,江孔殷就被列為農會“清匪反霸”的對象,雖癱瘓在床,仍被用籮筐從醫院抬到南海,41天后溘然長逝。

  “后花園留下很多名人足跡,孫中山跟他合過照,廖仲愷、何香凝更是他鄰居,經常過來探望。”江沛揚表示,江孔殷因前期對革命的大力暗中資助,孫中山對江孔殷甚為推崇,孫中山與宋慶齡、廖仲愷、何香凝、胡漢民等多次親自登門拜訪。

  此外,蔣介石未發跡前也拜訪過“太史第”。1949年末,蔣介石還親自上門勸他前往台灣。

  太史第成了城內名流的薈萃之地。除了一眾文人雅士常常在此談文論藝,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1928年的首次赴粵演出,亦是江孔殷一力促成,而梅在結束正式演出后,還專程到此住了幾天。

  今朝 盛景不再 唯余老樹

  如今的同德橫街2號、4號、6號,是連排的老舊出租屋,裡面住著天南地北的七十二家房客。而大半個世紀前,這裡正是太史第的大宅所在。周日上午,記者隨江沛揚冒雨重訪故地,這位步伐微顫的老人撫摸著已經刷白的牆壁以及改建后的房屋外表,慨嘆太史第的盛景一去不返。

  “那道坤甸木的環形樓梯,直通三層樓,頭頂的三角狀梁頂天窗,全是精雕細琢。多可惜啊!”8年前,民俗愛好者洪先生還曾入內游覽,據悉這最后兩件遺跡也已拆毀。現在,三層高的樓房內,被之前居於此的居民隔成了十幾個房間,建筑原貌基本消失,附近街坊對它的過去大多一無所知。

  太史第的后花園,留下了江沛揚的許多少時回憶,他在林間池邊玩耍長大,而那些場景也徹底消失。歷盡百年滄桑,大宅院裡唯一未變的是那株參天的百年老樹。

  一冊15萬字的《滄桑太史第》,是江沛揚為太史第所作的最大努力,目的要讓那段歷史留下應有的印記。他坦言,如今僅希望有關部門重視太史第的歷史價值,就算不能列為文物或歷史建筑,起碼能挂個牌立塊碑,介紹舊貌和當年的繁盛場景。

  故物 閨房滿洲窗 今綴酒家廊

  北園酒家的老顧客大多對正門的那兩扇烏黑厚實大門記憶猶新。那兩扇漆黑色大門當年正是從太史第買來,是廣州唯一現存的鐵力木大門。

  原來,1957年廣州市政府重修北園酒家時,著名廣派建筑師莫伯治主持設計工作,其間在珠三角民間大量收集古舊的工藝建材,太史第中的各式滿洲窗和各種屋內陳設,皆在此時被北園酒家所收購一空。

  江沛揚還記得一段故事:1979年江孔殷的孫女、香港中文大學博士江獻珠應邀到內地講學,路經廣州與親友到北園酒家一敘。席間,江獻珠發現酒店的陳設很多是“太史第”舊物,尤其是那幾十扇滿洲窗,有的還來自她當年的閨房。江獻珠一時悲從中來,竟當場失聲痛哭。

  慈禧太后當年召見江孔殷,賜給他酸枝鑲嵌象牙的大床3張。因那時江已有3個妻妾,慈禧便答允其每娶一個老婆,就賜大床一張——及至慈禧過世,江太史共收到6張大床。隨著江家的混亂沒落,大床四散各地。江沛揚在佛山某店發現其中一件,10年前便要價70萬元。兩相對比,他感恩於買下滿洲窗的北園酒家,“起碼得到妥善保存,還能供大眾欣賞。”

  江孔殷

  最后的科舉進士 “百粵美食第一人”

  江孔殷(1864年~1952年),字少荃,別號霞公,人稱江蝦,廣東南海人。由於江氏是晚清最后一屆科舉進士,曾進翰林院,故又被稱為江太史。江氏在辛亥革命前后一度為廣州之重要政治人物。

  江氏亦為著名美食家,曾有“百粵美食第一人”之美譽。他還在廣州市郊自設農場生產花果荔枝等,現在廣東省有名的蘿崗橙及黑荔枝和黃金蜂蜜,就是他數十年經營成功的優良品種。

  名流雲集,江孔殷定要講究美食制作。據說,粵菜在民國初年達到最鼎盛時期,最負盛名的,一是譚家菜,一是江太史菜。江太史家中食譜有“太史菜譜”之稱。“太史菜”中以蛇宴最為聞名,現在亦以太史五蛇羹最廣為流傳。其他菜式有太史雞、太史豆腐等。  文、圖/記者何道嵐

  第二代

  江譽?(子)

  粵劇編曲名家,即南海十三郎,曾創作大量作品,其人故事被改編為《南海十三郎》劇集。

  江畹征(女)

  國畫見長,擅花卉,“得宋人法,工筆賦色,淡逸清華”。

  第三代

  孫女江端儀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粵語電影女星梅綺。

  孫女江獻珠為香港飲食界名人,曾將江譽?的事跡著成《蘭齋舊事與南海十三郎》。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