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甘肅邀請公眾近距離體驗文物修復過程 

本報記者 銀 燕

2014年06月16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讓文物向更多人敞開胸懷

  “文化遺產日”當天,家住蘭州市城關區的媒體從業者周言文趕往七裡河區,參加“文物保護修復開放日”活動。“我對文物保護特感興趣,以前大學放假都會去博物館。”為讓社會公眾了解文物保護修復知識,甘肅省文物局在“文化遺產日”當日邀請公眾免費參與體驗文物保護修復全過程。

  一把鏽跡斑斑的漢代剪刀,脫去黃褐色的鏽跡,顯出了原來光亮的色澤,花紋清晰可見﹔年代久遠的壁畫,恢復了明艷的色澤,參觀者得以窺見舊時的風姿綽約﹔碎落成片的馬家窯彩陶,經過拼接,成為線條流暢的整體……在“文物保護講座”裡,通過甘肅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張建全的講解演示,周言文看到了文物保護和修復的全過程。

  “文物修復修舊如舊,體現真實性應是首要原則。”“隨著考古的深入、科技的發展以及材料的進步,今后可能會有更多的數據、更好的方法、更理想的材料來對文物進行更科學的修復……”張建全一一介紹了文物保護資質的獲得、文物保護修復原則等相關知識,觀眾們聽得聚精會神,還拋出了不少問題:“陝西文物對外交流很豐富,甘肅的文物對外交流是不是很少?”“博物館文物保護有沒有針對個人藏品的?”“我家住慶陽,在野外可以看到墓葬群,國家怎樣保護這些野外墓葬群?”在回答觀眾提問的同時,張建全還介紹了當前文物保護和修復的現狀。

  隨后,大家來到文物保護和修復中心。在陶器修復室,破碎的陶罐放在操作台上,工作人員正對其進行加固拼對,一旁的箱子裡,更多待處理的陶罐靜靜地躺著,暗淡的色澤像是被風化的歷史。在青銅器修復室,工作人員介紹,青銅器要做分析檢測和病害記錄,之后經脫鹽、清洗等工藝流程,不僅修復前后要拍照,最后還要做成修復報告並建檔。在書畫修復室,見工作人員在用水洗畫,周言文好奇地問:“這樣不會損傷到畫作嗎?”工作人員回答了大家的疑惑:皂角水刷洗畫面,不會對畫作造成損害。

  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說,活動有助於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知識和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普及,使廣大公眾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主動參與者。文化遺產保護不能只是政府與學者的事,和世界上一些文化遺產保護成熟的國家相比,我國公眾的文化遺產意識還比較淡薄。記者在甘肅省文物局網站上看到,原本活動計劃遴選50人參加。最終,活動當日隻有21人參加。

  甘肅省內綿延6000多公裡的絲綢之路沿線,留存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記者了解到,在甘肅提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獲批為國家級戰略之后,甘肅已在相關文物保護項目中融入展示利用的內容,以便讓文物向更多人敞開胸懷。


  《 人民日報 》( 2014年06月16日 12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