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上疑似十二族代表在“琅琊台”奉“燒獻祭”記石,右邊刻四字“王其焚吉”。意思是:“大王登基周年,奉燔祭求吉祥”。
“丫頭”、“什麼”、“胡同”、“村”……這些詞匯對於中國人來說,自然不會陌生。只是,這些詞匯的源頭是什麼?近日,一篇引起廣泛熱議的網帖,卻試圖推翻人們的傳統觀念,前述的這些詞語以及其他很多河北方言,居然不是土生土長的中文,而是起源於古希伯來語。
這種說法有無根據,或者只是一種聳人聽聞、吸引眼球的炒作?記者在多方聯系后,找到了這種說法的提出者——自稱是中國歷史上羯族人后裔的石旭昊。
三十年的研究,來自於當年祖父與石旭昊之間的一場對話。
世代相傳的神秘家族傳說
那是1981年,石旭昊的祖父石懷仁到北京看望石旭昊一家,並且專門找石旭昊談話。
在那次談話中,石懷仁告訴石旭昊,他們石家的祖先,正是在歷史上創立了大趙國的石勒,而到石旭昊這一代,已經是第69代。
通過祖父的講述,石旭昊得知,自己的家族來自一個“臨大西海”叫做“野翅窩”或者“野翹窩”的地方。
但是,在中國的史書中,都沒有關於這些地方的記載。石旭昊說,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他時常會想起祖父給他講家族故事的情景。無論是閱讀和學習史料,還是借出差或旅游的參觀訪問,他的目的性很強,就是極力尋覓那些經年歷久、已經破損成碎片甚至為微塵的歷史痕跡。
經過三十年的整理和研究之后,石旭昊提出了如今河北地區使用的很多方言來源於古希伯來語的觀點,並且提出,石勒和羯胡人是東遷的猶太人的后裔。
學者稱須進一步確認
石旭昊的這一考証結果,也使得很多人大吃一驚。但是大多數人都表示難以相信。有網友認為,無非是北京話與希伯來語有些同源詞,但不能作為猶太人來華的証據,應該是中亞地區更早時期的某個族群分別遷徙到這兩個地區的結果。
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副院長、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所長鐘進文對於石旭昊的研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這是一部在傳統學界打破慣性思維、具有另類特點的著作。但是他同時也認為,個別中外詞語的聯系有牽強之嫌,甚至有些詞語之間可能毫無關系,因為在各種語言的對比中,讀音相近、詞義相同的詞匯實在是太多,因此要慎重選詞、考証詞源,才具有可比性,而石旭昊對比研究所得的部分結論,還有待學術界通過其他途徑或學科進一步確認,僅僅依靠詞義關系甄別歷史,可能有偏頗之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