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秦俑原本身上有彩繪:8種顏色20種色調 出土時脫落

2014年09月29日13:48    來源:文匯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秦俑原本身上有彩繪:8種顏色20種色調 出土時脫落

  今天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幕的“真彩秦俑”展覽,集合了秦兵馬俑發現40年來的一批彩繪研究成果,為公眾展示了秦代瑰麗神奇的顏料用色,匠心獨運的裝飾技藝,將人們帶進了神秘而多彩的秦俑世界。展出的37件(組)彩繪陶俑、陶頭,為近年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彩繪保護的最新成果,絕大多數為首次向公眾展示。

  秦俑身上到底有多少種顏色?

  秦俑身上到底有多少種顏色?這些顏料源於何物?如何制成?考古發現,2000多年前,這些陶俑身上都有顏色,且色澤鮮艷,面部、手足、四肢等為粉紅色,頭發、眉毛、胡須、眼珠等為黑色﹔衣飾則色彩各異,有紅、綠、黑、白、藍、紫、黃、粉8種顏色近20種色調,經檢測有12種不同顏料,其中大多數為天然的礦物質,少數為合成物。

  研究發現,秦俑彩繪由褐色有機底層和彩色顏料層構成,褐色有機底層的主要成分為生漆,目前陶俑身上殘存的彩繪顏色主要有紅(朱砂、鉛丹)、綠(石綠)、藍(石青)、中國紫(硅酸銅鋇)、黃、黑、白(骨白、鉛白)等,多為天然礦物質材料,但其中的中國紫、鉛丹、鉛白均被認為是人工制造的。中國紫顏料目前在自然界中還未發現,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的顏料,是一種當時隻在中國制備的顏料,是人工制造的硅酸銅鋇。這種顏料一直應用到漢末(公元220年),而秦俑是現在已知有確切出土地點、年代的最早使用這種顏料的實物。

  專家分析認為,秦兵馬俑彩繪既有由單一顏料構成的顏色層,也有兩種以上顏料調配的顏料層,如紫色大多由朱砂和中國紫調配成,一些紫色還摻加有少量的鉛白顏料,粉紅色層絕大多數是由磷灰石和朱砂調配的,少數則另外摻入了少量的鉛白顏料。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館員葉曄說,兵馬俑的色彩絢麗,用色濃艷大膽,一方面是當時現實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與秦代社會的禮儀制度密切相關。

  目前對於殘留彩繪膠結材料的研究主要有兩種結論,一是認為是雞蛋,二是動物膠(如骨膠和皮膠)。由於顏料膠結材料的老化散失,對其進行的分析鑒定仍是一個學術難題。

  秦俑身上的彩繪為何會脫落?

  時隔2000多年,在經受了火焚和埋於地下的自然侵蝕后,原本施有彩繪的秦俑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時,其軀體已支離破碎,彩繪也大多脫落,僅存斑駁殘跡,隻有極個別的陶俑相對完整,殘存顏色較多。

  這些秦俑身上的彩繪為何會脫落?專家研究發現,兵馬俑埋於潮濕填土中,地下有害因素對彩繪的侵蝕也相當嚴重,致使生漆層老化嚴重,失去了對陶質基礎的原有粘附力,顏料層也變得很鬆散,而彩繪層與填土之間的粘結力卻較為牢固,在彩繪表面形成淤泥層。因此,陶俑出土時,身上的彩繪極易出現分層和脫落現象,大部分粘在了與其接觸的填土上。

  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部副主任夏寅介紹:“出土后兵馬俑失水現象非常嚴重,當飽水的漆層開始干涸並出現裂縫時,變形就會隨之出現。漆層在干燥過程中,底層劇烈收縮並嚴重起翹卷曲,從而導致整個彩繪層與陶俑本體的脫離,這是造成秦俑彩繪脫落的主要原因。對生漆層的保護與修復,成為兵馬俑彩繪保護的一個重大難題。”

  近些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前身)與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局合作,認為彩繪保護的關鍵是穩定生漆層。課題組成功找到了運用聚乙二醇與聚氨酯乳液聯合處理和單體滲透--電子束輻射聚合兩套保護法對秦俑彩繪加固,有效保護了一批出土的珍貴彩繪陶俑,不但使以后出土秦俑保留彩色成為可能,也為保護出土的其它古代漆底彩繪提供技術支持。這一技術已在保護同類型陶質器物上的彩繪方面得到推廣。

  據了解,如今,生漆層的保護與修復技術難關已攻克,而“回貼”成了最大的難題。所謂“回貼”,就是將剝落並混在土中的顏色從土壤中分解出來,並粘回兵馬俑身上,幫彩繪秦俑“重生”。但由於秦俑制作工藝程序特殊,以往國內外的相關考古研究並沒有提供可以參考和借鑒的方法,因此彩繪“回貼”成為今后秦俑彩繪保護研究的努力方向。

  本報駐陝記者 韓宏

  (本報西安9月28日專電)

  本期策劃趙征南

(來源:文匯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