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年前,在革命老區瀏陽,涌現了眾多革命先烈,原中央巡視員、紅三軍代政委、紅四軍、紅十三軍政委、第一任瀏陽縣委書記潘心元就是其中的一員。作為一名“富二代”,他毅然投身革命,書寫了傳奇的一生。昨日,本報記者走訪了他的子女,聽他們講述父親的故事。
為籌集黨的活動經費,父親曾以個人名義借錢
長沙市營盤路戥子橋69號,是鬧市的幽靜之處。在這裡,記者見到了潘心元的兒子、今年92歲的潘俠游和88歲的小女兒潘俠仁,兩位老人均耳聰目明、精神矍鑠。
“其實我們幾乎都沒見過他,那時我們一家4代人,四處分散逃離,直到解放后才過上安穩的日子。”因為父親參加革命,潘家人被國民黨追捕,作為兒子的潘俠游更是“斬草除根”的重點對象,“老家是沒法呆了,祖母帶著我逃到了沅江,媽媽帶著姐姐和妹妹在外鄉東躲西藏,曾祖母則一個人到鄉下親戚家避難。”這樣顛沛流離的日子,一家人過了十幾年。
“1928年因家裡被國民黨燒了,逃得匆忙,姐姐說我最可憐,襪子都沒穿,一床爛棉絮包著,被蚊虫咬得稀爛的,都灌膿出血了。”當年隻有2歲的潘俠仁的很多回憶來自已過世的大姐,在大姐幼時的記憶中,每天都是東躲西藏,一下躲到東家,一下又跑到西家,飽受風餐露宿的痛苦,“后來把我寄養在別人家,媽媽帶著姐姐繼續逃,有一次到一個叫保篾匠的家裡吃東西,結果敵人來了,她們隻好爬到豬欄廁所頂上躲起來,沒想到兩個人太重,壓斷了檁子,兩人掉到糞坑裡,由於敵人還在搜尋,她們隻好一動不動呆著,因為沒有任何發現,最后敵人把保篾匠給殺了!”
此外,家人還要想方設法幫潘心元還賬。“因為地下黨活動經費緊張,都是父親以個人名義打的借條,家裡被燒之前總有人拿著欠條找上門討債。解放后,還有個姓李的人拿著借條來找媽媽,后來是王首道幫忙解決的。”盡管如此,祖母和母親卻依然堅定地支持著父親,沒有怨言。
革命先驅原是“富二代”,隨時准備犧牲一切
潘俠游、潘俠仁說,幼時僅知道爸爸鬧革命去了,因為大人都緘口不語,具體情況並不清楚。“爸爸的很多事情,我們也是解放后才得知的,為此我也翻閱了很多文獻資料,爸爸真的了不起!”
1903年,潘心元出生在瀏陽北盛區伍佳渡村(今永安鎮歧嶺村)的一個財主家庭,兩代單傳的他簡直就是潘家的“小皇帝”,長輩給他取名“國卿”,寓意官達“卿相”。盡管“卿伢子”天資聰穎卻生性叛逆,長大后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熏陶后,改名為潘心元。
“爸爸曾跟媽媽解釋過,意思是,元者,大也,就是說他心大著呢,他要搞共產主義,消滅剝削和壓迫﹔此外,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他的心與首都交給黨了,隨時准備犧牲一切。”潘俠仁說。
潘心元的岳父是瀏陽北盛首富,隻有一個獨生女,從2歲起就開始為女兒尋覓佳婿,結果找了個“不顧家”的潘心元,岳父曾勸他,隻要放棄共產主義,他願意給小夫妻倆建最好的房子,讓他們過上最舒服的日子,卻被潘心元一口拒絕。甚至將革命矛頭一開始就對准了自己家裡和岳父家,為了革命,他傾家蕩產。
自掏腰包創辦進步刊物《新民》、發起農民運動、成立瀏陽第一個農會、全票當選瀏陽首任縣委書記……就這樣,一個“富二代”主動放棄了榮華富貴,逐漸成為了黨內早期從事工農運動和武裝斗爭的杰出領導者。
毛澤東瀏陽遇險,他拋撒銀元引開敵人
據長沙市委黨史研究室編撰的《英魂》記載,上世紀30年代,毛澤東曾跟美國記者斯諾談過秋收起義之前他在瀏陽的歷險記,期間有個人借了20多塊大洋給他,這個人就是潘心元。
1927年,秋收起義在緊鑼密鼓地籌劃中。潘心元把瀏陽工農義勇隊帶到了銅鼓后,獨自去安源尋找黨組織遇到了毛澤東,並帶去了3支武裝力量。毛澤東將瀏陽工農義勇隊編為3團,並決定和潘心元趕赴銅鼓,親自指揮。
潘心元將自己所帶的50塊大洋,分了一半給毛澤東,並打扮成富商模樣,一路總走在毛澤東前面,以防不測。“因向導留的路標被風吹掉了,結果兩個人誤入了白色恐怖最嚴重的瀏陽張家坊(即現在張坊)。”潘俠游說。
當時,十幾個團丁攔住了他們的去路,因毛澤東不會瀏陽話,潘心元立刻上前搭話,稱自己是做夏布生意的商人,只是途經此地。但團丁們不依不饒,要搜身。情急之下,潘心元撒下一把大洋,團丁們一個個沖上前去撿大洋,潘心元趁機和毛澤東分開跑,潘心元邊跑邊撒大洋,甚至連妻子給他的金戒指都丟了出去。“那可是爸爸出門之時媽媽給的,說一來有個念想,二來可兌錢應急。”潘俠仁說。
撿完大洋和戒指后,團丁急忙又來追。潘心元反倒在路上停了下來,並大罵團丁搶劫,以吸引注意力,確保毛澤東成功脫險。被抓到團防局后,潘心元成天裝瘋扮傻,把團丁們搞得心神不寧,隻好把他轉交縣團防局,在路上,潘心元裝病要休息,請團丁喝茶,自己趁機跑了。
開會途中被捕,犧牲50多年后才發現墓地
“解放后,媽媽一直沒有找到父親的下落。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在浙江當地政府再三求証下,才確認浙江苔山島上的潘姓烈士墓就是我父親的,這時距他犧牲已經50多年了!媽媽得知了這個消息后,才安下心,她老人家活了一百歲。”潘俠游、潘俠仁都曾前往當地,給父親掃墓。
1929年,潘心元成為中央巡視員,向黨中央匯報了湘鄂贛三省巡視情況后,再次受命赴浙南巡視。並在危難中,被任命為紅十三軍政委,為了整頓紅二團,在苔山親自抓訓練。1930年12月,在一次赴溫州開會途中,不幸被捕。
“本來不是抓他的,是抓另外一個去溫州看病的戰士。”潘俠仁說,那個紅二團戰士在參加紅軍前,曾用“搶親”的辦法搶到了媳婦,其岳父母為此一直懷恨在心。打聽到女婿要去溫州看病后,就假裝為他聯系了便船,同時向國民黨告密。
不容分辯,敵人便將兩人五花大綁了。潘心元見凶多吉少,為減少損失,便主動說:“我才是真正的共產黨,要抓抓我,把他放了吧。”敵人並不清楚潘心元的身份,但他們早已得到指令,當場對兩人實行了槍決。
紅二團得知后,派人搶回了遺體,把潘心元葬在了苔山最高處。
烈士墓在浙江,渴望父親魂歸故裡
“發現是潘心元的墓后,當地群眾自籌資金,用花崗岩為父親修好了墓,還豎起了墓碑,寫上了‘紅十三軍政委潘心元烈士墓’。”然而令潘家兄妹遺憾的是,1928年,因為抓不到潘心元,國民黨將潘家的房子都燒光了,“瀏陽老家竟是找不到一處紀念場所,我們老宅那裡如今也隻剩下一條路了。”
在父親影響下,潘俠仁也成為了進步青年。1948年,潘俠仁從湖南一師畢業后,去廣東實習,她攜帶去了一份資料,並在廣州寄給香港的地下黨。“主要是幫助傳遞信息之類的。”如今,她是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離休干部。
解放后,在王首道的關心下,潘俠游參軍入伍到了新疆,之后回到了長沙,在省參事室工作,如今老人兒孫滿堂,每天都會到湘江邊鍛煉身體。“父親為革命奉獻了一切,作為子女,我們希望在瀏陽有個紀念場所,或者是衣冠塚,讓更多后人不要忘記他,了解他、記住他。”老人說,這是自己唯一的心願。
英烈檔案
潘心元,1903年出生,瀏陽人,早期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共產黨瀏陽縣委第一任書記。既是一位卓越的中國共產黨早期農民運動領導人,也是一位優秀的武裝斗爭的領導者。
潘心元,生長在富裕家庭,為了廣大勞苦大眾,“脫下長袍”,舍家別妻,毅然走上職業革命者的道路。人稱“潘博士”,文韜武略,有勇有謀,掩護毛澤東張坊脫險,馳騁在湘贛邊界。1930年英勇就義。
潘心元,1945年在延安召開的中共七大上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從此,他的名字被載入《中國革命英名錄》《中共黨史人物傳》《紅軍將領傳》《中國共產黨名人大辭典》等史冊。
英烈祭奠
祭拜英烈,這些地方別錯過
首個烈士紀念日前夕,專家為本報讀者指點長沙拜祭地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長沙誕生了眾多仁人志士,近代以來,長沙名人更是以聯袂而起、結群而強著稱於世。他們不少人長眠於此,成為長沙不可再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和文化旅游資源。“青山有幸埋忠骨”,全國首個烈士紀念日來臨之際,長沙著名文史專家陳先樞為本報讀者指點了可去祭掃的部分烈士墓地。
陳先樞曾參與編撰了《中國長沙·名寢與名人》,這本書裡記錄了長沙地區名人陵寢及陵寢主人生平事跡、傳奇故事,它收錄了長沙地區今存名人陵寢共82座,其中45座已公布為全國、省、市、縣四級文物保護單位,佔長沙地區文物保護單位總數的28%。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分別為辛亥革命領袖黃興墓、反袁護國英雄蔡鍔墓﹔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1處,如馬王堆漢墓、長沙王吳著王陵、晚唐名相裴休墓、南宋理學大師張栻墓等。
本書共有3章介紹了長眠在長沙的烈士,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志士、新民主主義革命烈士、抗日英烈三個篇章。
“岳麓山是個重要的紀念場所,共有50多座烈士墓。”陳先樞表示,“許多革命志士為探求中國富民強國之路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岳麓山就長眠了18位舊民主主義革命志士,包括黃興、蔡鍔、陳天華、林修梅、劉道一、蔣翊武、焦達峰等,其中不少是逝世后從外地遷葬長沙的。之后又有北伐陣亡將士、抗日英烈和革命烈士安葬於此。”
“新民主主義革命烈士墓有7個,其中姜夢周葬在寧鄉,陳章甫葬在瀏陽,黃愛和龐人銓(合葬)、高繼青都葬在岳麓山,田波揚葬在瀏陽,郭亮葬在望城,楊開慧葬在長沙縣。”陳先樞對烈士們的事跡也很清楚,“楊開慧在監獄中受盡肉體折磨,口裡吐出的隻有‘不知道’三個字﹔高繼青是學生領袖,在解放戰爭時期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被活埋,這些烈士都死得很壯烈。”
抗日烈士也有很多故事。“像長沙縣的鄭家溉,原本是晚清的著名書法家,因為被日本人逼著當維持會會長,不從,自己跳河自殺,誰料水太淺沒死,被日軍用槍打死了。”此外,被譽為“現代文天祥”的齊學啟長眠在岳麓山,遠征軍將領洪行將軍則回到了故裡寧鄉縣,空軍烈士周光彝也葬在寧鄉縣,“1937年,周光彝在南京駕駛飛機與日軍作戰,在飛機中彈后,干脆駕機撞向了敵軍飛機,光榮犧牲。”
此外,還有岳麓山的73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和寧鄉戰役抗日陣亡烈士公墓值得祭掃。
英烈數字
長沙烈士近兩萬人
周益生、楊守仁……翻開長沙市民政局編撰的《長沙烈士英名錄》,18523名烈士赫赫在目。他們為了民族的繁衍生息、國家的獨立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在槍林彈雨中前赴后繼,在嚴刑拷打下視死如歸,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中英勇獻身,在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受到侵害時挺身而出,表現出了巨大勇氣和高尚的情操,教育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三湘兒女。
2007年出版的《長沙烈士英名錄》共2070頁,分三冊發行,對長沙的18523名烈士生平資料、英雄事跡進行了詳細記錄。翻開《長沙烈士英名錄》第一頁,周益生的名字醒目地列在最前面。這位烈士犧牲於1911年,是瀏陽北盛鄉易家村人,他於1885年出生,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后被反動派殺害。據悉,在長沙烈士中,瀏陽籍烈士人數眾多,佔據了第一本名錄的絕大部分篇幅,特別是在1927年秋收起義期間犧牲的居多。
與周益生同一年犧牲的烈士楊守仁為長沙縣高橋鎮人,1902年從事反清革命,1911年為喚醒中國民眾而投身大西洋殉國。第18523位烈士是一名解放軍戰士,他出生於1988年,17歲入伍,2006年在一次事故中不幸犧牲,同年被追認為烈士,骨灰安放在湖南革命陵園內,犧牲時年僅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