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歷史,但不要記住仇恨”,已故大屠殺幸存者李秀英這句話讓無數人動容。
日本長崎“和平資料館”裡挂滿祈禱和平的千紙鶴。
“記住歷史,但不要記住仇恨。” 這是已故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李秀英的遺言。如今,這句話不僅挂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廳的牆上,而且被很多人記在了心裡。
選擇寬恕而不是仇恨,是著眼人類和平與發展的智慧和善良。但如果忘記歷史,難免有重新重蹈歷史覆轍的危險。德國前總理勃蘭特曾說過“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尤其需要警惕的是,日本右翼勢力正刻意讓國民“忘記”李秀英叮囑記住的歷史,他們要隱藏起那段人類文明史上罕見的黑暗。
新華報業全媒體報道組 文字 陳炳山 於英杰 攝影 余萍 視頻 丁峰
(本文新華日報、揚子晚報、南京晨報、江南時報、中國江蘇網、新華報業網、揚子晚報網等同步推出)
仇恨還是寬恕,這是個問題
“記住歷史,但不要記住仇恨。”這句話讓無數人為之動容,但不記住仇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比如,日本原爆受害者就承認,他們恨美國人。
山脅佳朗的父親,在69年前死於美國在長崎扔下的一顆原子彈。“美國跟你有殺父之仇,你恨美國人嗎?”81歲的山脅佳朗咬了咬嘴唇說:“仇恨是有的,每當身體遭受病痛折磨的時候,這種恨就更強烈一些。”不過,山脅先生信奉“冤有頭債有主”,他認為一般美國國民們並不知道“曼哈頓計劃”,不應該對此負責。他恨的是美國作出轟炸決策的軍方和那些研究原子彈的科學家。
記者在日本採訪發現,日本國內建有很多以和平為主題的紀念館、博物館,各地也有很多以和平為主題的活動,但其中大多強調日本是二戰的受害者,特別強調二戰后期日本遭到的轟炸和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炸。
鬆岡環女士退休前是小學教師,她發現,日本歷史教科書強調日本作為戰爭、作為原子彈爆炸受害者的一面,但沒告訴學生發生這些的原因。“歷史有著嚴謹的邏輯,先有日本發動了侵略戰爭,成為加害者這個因,才有它成為受害者的果。”
與日本在二戰后期遭遇轟炸相比,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國完全是受害者,民眾遇難人數要多得多。南京曾遭遇日軍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南京人、中國人對此都不會輕易釋懷。
紫金草合唱組曲的詞作者大門高子告訴記者,多年前有一次她在南京坐出租車,到了目的地,司機跟翻譯說“早知道她是日本人,我就不帶了”。
2001年春天,紫金草合唱團在南京青春劇場演出《紫金草的故事》,當面向南京人表達反省戰爭與追求和平的心聲。“第一次到南京演出之前,團員們對南京之行充滿擔憂,市民會不會用石頭砸我們?”大門高子回憶說,剛到南京時他們上街不敢出聲,害怕一說日語被發現自己是日本人。但當他們到了南京之后,他們才發現中國人的胸懷真是非常寬廣。他們用歌聲唱出反省與和平之聲,贏得南京人的寬恕,成為南京人的朋友。
東史郎、三谷翔這些當年侵略過南京的日本老兵,隻要真誠道歉,都贏得了南京人的寬容和諒解,也贏得了全中國人的尊敬。
記住與忘卻,較量從未停止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廳牆上,還挂著約翰·拉貝的一句話:“可以寬恕,但不可以忘卻。”
拒絕忘卻,日本第一時間建起原爆紀念館。戰后的日本頂著美軍佔領的壓力,仍然第一時間籌備並建成長崎和廣島的原爆紀念館、資料館。10月7日,記者在長崎原爆資料館採訪,原爆館“被爆資料課”職員緒方英仁先生告訴記者,在原子彈爆炸之后不久,日本就著手在廣島和長崎建紀念館,固化受害歷史。1949年5月,原子彈爆炸3年多之后,長崎就建起了爆心地公園,並在長崎國際文化會館中開辟出最早的原爆資料館。而從1946年開始,日本就在每年的原子彈爆炸紀念日,舉行對原子彈爆炸死難者的高規格公祭悼念活動。
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介紹,1982年,日本文部省把中學教科書中的“侵略中國”改為“進入中國”,篡改歷史,否認日本曾經在二戰時期侵略加害中國人的史實。這一事件激起了中國民眾,特別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遺屬們的憤怒,他們要求把“血寫的歷史銘刻在南京的土地上”。1983年12月13日,即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46周年祭之際,紀念館正式開工建設。1985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這座中國抗戰系列第一座博物(紀念)館正式開放。
到199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遇難者57周年祭日,江蘇省暨南京市社會各界人士在紀念館舉行悼念活動。這是對30萬死難同胞的第一次公祭。
88歲高齡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余昌祥回憶:“我生父被日軍殺害,養父也被日軍刺傷,我死裡逃生,僥幸活了下來。”
他認為,我國將12月13日設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對死難者亡靈的尊重,也是對世人的警示﹔對以安倍為首的日本右翼勢力妄圖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行徑,是個狠狠的反擊。
正視歷史,才是和平的基石
長崎原子彈空中爆炸的正下方,在1949年建起了爆心地公園。公園碑石上這樣記載原子彈爆炸:“昭和二十年八月九日午前十一時二分,一發原子彈於上空500米爆炸,一瞬間,73800人死亡……”值得玩味的是,這個簡介的時間、地點看上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但一些關鍵信息卻被“忽視”了。“一發原子彈”是誰扔的,沒有交代﹔為什麼要向日本扔原子彈,更沒有交代。長崎大學歷史教授高實康稔說,這樣表述是日本怕得罪美國,是出於政治意圖的歷史表述。
日本一名叫浦亞由美的高中生參觀長崎和平資料館,看到日本對外侵略給鄰國造成的巨大傷害,明白了日本刻意淡化對外侵略歷史的事實和用心。她在留言中寫道:“為什麼我們總是和鄰國鬧矛盾,搞摩擦,老是告訴我們中國人不好的事情,教科書也不告訴我們真相,到這兒參觀之后我找到了原因。”
日本歷史學家、都留文科大學名譽教授笠原十九司說,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基本史實,歷史學界是有共識的,但在右翼政治勢力的影響下,現在日本國民對於日本侵略戰爭的認識處於危機之中。“日本和戰時一樣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這對一個國家來說是極不正常的,對日本是危險的。”
在東京的女性戰爭與和平資料館館長池田惠理子看來,與日本相比,德國在歷史問題上的態度更加坦誠,對戰爭的反省和擔負戰爭責任方面做得比日本好得多。戰后,美國基於自身利益,沒有徹底清算軍國主義勢力。當時周邊國家也忙於各自緊迫的事務,沒有追究。
刻意隱瞞、否認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等史實,讓世人看不到日本反省的誠意。“這不利於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東史郎訴訟案“日本后援團”秘書長山內小夜子認為,如果日本政府不能認真對待這段歷史,那麼,中日兩國包括民間的和解就永遠橫亙著一堵牆。正視並尊重歷史,才是和平的基石。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