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作為城北幕(府山)燕(子磯)風光帶上重要建筑的弘濟寺復建規劃已經完成並獲批准,明清兩朝金陵四十景中“弘濟江流”景觀的主體弘濟寺不久將再現長江之濱。這是11月18日《南京日報》刊登的一則消息。
弘濟寺距燕子磯不到半裡,始建於明洪武初年,首先是僧人久遠建觀音閣於此﹔明正統初年因閣建寺,明英宗朱祁鎮賜名“弘濟”。清代因避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的名諱,改名永濟寺。該寺毀於咸豐年間太平天國戰火,僅存的觀音閣在“文革”中也被嚴重損毀,雖於1984年修復,但形制風貌與歷史上的記載已大為不同。
下臨大江的金陵名剎
弘濟寺在明代葛寅亮撰寫的《金陵梵剎志》中被列為“中剎”。雖不是大寺,但它的地形位置和特殊景觀在金陵諸多寺廟中算是獨一無二。
明陳沂《金陵世紀》卷二:“弘濟閣(應指觀音閣)在觀音門外,幕府山之東,據山絕壁半處,下臨大江。梯極危峻,上憑檻凌空眺遠,蓋極佳處。下有弘濟寺,亦名弘濟閣,江上望之,如仙山也。”幕府山又稱嚴山、岩山、觀音山。
在明代南京狀元朱之蕃(1548-1624)所編、由其門生陸壽柏騎驢乘船、“躬臨其境”而繪制的《金陵四十景圖像詩詠》畫冊中,“弘濟江流”圖景的題記是:“寺名弘濟,在府(指江寧府)東北四十五裡,高壁插天,靈瓏奇詭。山腰嵌置台殿,女牆之外,俯臨揚子大江。”
從圖像上可以看出,弘濟寺中的觀音閣有一半凌空,架設在插入江中的數根木柱之上。正如清代曾任江南河道總督的完顏麟慶(1792-1846)在其所著的《鴻雪因緣圖記》畫冊中所說的那樣:“觀音閣……系以鐵?,尤為馮虛(凌空)妙境。”
陸壽柏所畫與完顏麟慶所記,都與民間傳說相符。民間的說法是,觀音閣是用鐵索在陡峭的山壁上穿石鎖定閣之棟梁,下用七根柱子支撐凌空架構而成,故當地人稱之為“七根柱”。
清道光之前,幕府山下還未出現江灘,江水直接從山壁下流過。建在半山腰的弘濟寺“殿宇壯麗,金碧輝映”(麟慶所記),下臨大江,如蜃樓仙府。所謂“風定千艘帆影亂,波澄中夜月明多”。觀音閣更是三面臨水,憑欄遠望,江流如萬馬奔涌﹔俯瞰水擊石壁,浪花如雪般噴射,如此壯觀的景象為它處所沒有,因此“弘濟江流”成為金陵一景,史載詩傳,名揚於世。
乾隆帝賜詩默默和尚
說起弘濟寺,必說乾隆爺。據姚鼐《新修江寧府志》和《同治上江兩縣志》記載,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臨幸弘濟寺,並留詩八首及楹聯和題匾。乾隆與寺僧興洞和尚的交往也記載在鄉邦史乘中。
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四十歲的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他從燕子磯來到永濟寺時,興洞和尚率眾僧跪迎接駕。
興洞,別號默默,當時已一百零一歲,五十歲才出家。乾隆在《賜永濟興洞和尚》御詩前小序中稱他“清健如少年”。詩雲:“不會詩文不解禪,果然默默以全天。半生塵世半生佛,可號山僧可號仙。”乾隆還為永濟寺書賜一副對聯:“吳楚江山通廣望,華嚴樓閣總懸居。”
在永濟寺,乾隆與識字不多的默默談論世俗趣聞,探討養生之道,甚為愜意。離寺話別時,乾隆又賜默默紫貂皮大衣,並笑著說:“和尚還有二十年壽。”但四年之后也就是乾隆二十年,默默圓寂。所以袁枚認為這正暗合了?隆說的“二十年”之數,感嘆“天語之成讖也”。(見袁枚《隨園詩話》)
?隆二十二年(1757)二月,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又臨幸永濟寺。當他得知默默和尚已經示寂,有些傷感地寫了《游觀音山永濟寺》詩:“濱江最得地,插漢俯諸天。鐵索連飛閣,金繩闡福田。濤聲風裡立,花色雨中燃。默默今何在?彼寧非大年。”對默默未能如他金口玉言所說再有二十年壽,頗為感慨。
乾隆南京“尋父”留傳說
?隆喜好游幸,有人統計,他一生出巡達到156次,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及西北邊陲。其中六次南巡,近至南京、揚州,遠達蘇州、杭州,不僅正史有記載,而且為野史小說所演繹,戲說出許多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最具傳奇色彩的戲說就是乾隆來江南尋找生父。金庸的第一部著作《書劍恩仇錄》中就寫有這事。而在南京民間傳說中,這事卻被說成與弘濟寺及默默和尚有關。
傳說雍正皇帝的一個妃子和大臣程閣老的妻子同一天生產,妃子產女,程閣老得兒。雍正帝出於政治目的,強行把女兒與程閣老的兒子調換。程閣老怕遭殺身之禍,來到弘濟寺出家隱居,默默和尚對其多有照應。
?隆即位后,得知生父隱居江寧,便來弘濟寺幾次想與之相認,但程閣老避而不見。詢問默默和尚,也推說不知。?隆無奈,離開時下旨將弘濟寺改名永濟寺,並將一筐雞蛋賜予默默。
默默知道,“濟”、“記”同音,乾隆將寺名改為“永濟(記)”,表示他將永遠記住這裡。而一筐雞蛋,明擺著是皇上為難自己。出家人是不吃葷的,吃罷,那就要犯規破戒﹔不吃,就是違抗聖旨。
默默思來想去,最后叫人將一筐雞蛋煮熟,並把眾僧召集一堂,他舉起一枚雞蛋,口中念道:“主上賜我一仙桃,內無核子外無毛﹔老僧送到西天去,免在人間吃一刀。”說完,一口吞下,又將其余“仙桃”分給眾僧食之,巧妙化解了乾隆出的難題。楊鬆濤
(來源:金陵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