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館新館的“生命長河”展區。 均本報記者 張馳 攝
■本報記者 秦東穎
幽雅的靜安雕塑公園內,坐落著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經常有路過市民詢問:新自博館啥時開放啊?昨天,上海自然博物館啟動內部調試運行,部分專家和小學生成為首批受邀測試者,記者跟隨他們進行了探營。據悉,該館計劃明年第二季度正式向公眾開放。
新館融合經典與時尚
在展示方面,新館與老館相比,究竟有何不同?
上海科技館副館長、上海自然博物館工程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梁兆正介紹,上海自然博物館既有傳統博物館的特質,又與眾不同。不同於老館按照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等生物門類展示,新館構建了三大內容版塊——“自然·演化”、“生命·環境”、“人類·文明”,常設10個展區,按不同主題進行展示,更接近自然界的本真狀態。新館展示的標本數量也大幅增加,陳列了來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標本,其中珍稀物種標本近千件。
在“展覽語言”上,新館追求經典與時尚融合。梁兆正告訴記者,在標本的制作、陳列、圖文設計上,都傳承經典自然博物館的固有屬性。“我們邀請了許多藝術家,共繪制1600余幅科學繪畫,作為展品配圖,這是西方在15世紀就運用的‘展覽語言’。”而在展示技術上,則運用時尚的數字化技術。館方已制作200部微電影,短的30秒左右,長的90秒左右,為觀眾解讀標本背后的故事。此外,還制作了104件互動多媒體作品,用小游戲等方式表現生物的生存智慧和生物之間的關系。
六成非洲標本到位
老自博館內迎賓的馬門溪龍骨架模型,是很多市民記憶中的經典藏品。在新館的“生命長河”展區,全新的馬門溪龍骨架模型旁,有了許多“新伙伴”。在寬敞明亮、充滿現代氣息的展廳裡,天花板上挂有不少海洋生物標本,地面上,牛、狼、鹿等動物標本也錯落有致地分布,形成了一個充滿野趣的動物世界。
新館的“走進非洲”展區,呈現的是原汁原味的非洲大草原。那裡的珍稀野生動物標本,由上海市榮譽市民、世界輪椅基金會主席貝林捐贈,改變了老自然博物館標本絕大多數出自國內的格局。上海自然博物館工程建設指揮部展示部部長忻歌介紹,“走進非洲”展區三分之二的標本已到位,非洲象、長頸鹿、犀牛等標本還在運輸途中。據悉,所有標本到位后,將開始圖文展板的制作。
展區內還有一塊4米高、20多米寬的LED 顯示屏,播放影片《非洲草原的一天》。動態視頻與靜態標本的有機結合,讓這次參加測試的小學生們感覺身臨其境。
專家為展項“挑刺”
上海一年四季有不同鳥類,所以鳥類遷徙展項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布。作為首批受邀專家,華東師范大學鳥類生態學教授王天厚昨天發現了問題。“春季的綠頭鴨,羽毛顏色還沒這麼漂亮。從冬羽到春羽,它們一般用朴素的毛色保護自己,隻有進入夏季繁殖期,才會變得漂亮起來。所以這隻綠頭鴨的位置應該往后挪一點,放到夏季位置比較好。”王天厚對館方人員說。
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教授李輝也挑出了“刺”。比如,爬行類禽類生物進化樹上,鱷魚的位置需做小調整﹔一些拉丁文名牌,拼寫還是科學界兩年前的舊認知。“近兩年,生物學又有許多新發展,所以在開館前,很有必要做內部調試,對各展品介紹的知識點進行更新。”李輝說。
新館開放后,將成為上海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為此,館方已開發30個教育活動課件(后續還將開發46個),涵蓋十余個學科。昨天,通過首批學生的體驗,館方收集到了不少有價值的建議。梁兆正表示:“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建設已走了九十九步,還有最后一步。”目前進行的場館內部調試,將通過穩定性、適配性、科學性測試,盡力提升正式開館后公眾的觀展體驗。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