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東省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發現了兩千年前的《左傳精舍志》序,為研究左丘明的姓氏、故裡、墓祠及博大精深的左丘明文化,提供了新的依據。
據了解,肥城是“史聖”左丘明的故鄉,左丘明留給后人的傳世名著主要有《左傳》和《國語》。“左傳精舍”又名左丘明祠、左子祠。《左傳精舍志》即丘(邱)氏家譜,漢代建武六年(公元30年),由左丘明第十六代裔孫丘堂始修,此后歷代多次重修。
丘堂原序在肥城市陳留村村民邱德備保存的舊家譜《左傳精舍志》中發現,由左丘明七十四代孫邱仲霖抄錄於1952年,包含邱仲霖於民國三十八年續譜時所作的序。山東左史丘明世系宗親會、族譜編纂研究會會長邱國夫帶著這部家譜到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求証商討,左丘明文化研究院經過仔細閱讀、對照、查証,認為該譜包含了自漢代建武六年左丘明第十六代裔孫丘堂兩千年前所修家譜及其譜序,還有宋、元、明、清、民國等歷代五次官修、六次族修《左傳精舍志》及七次重修“左傳精舍”的碑記資料,比2000年在曲阜孔府檔案館發現的明代肥城知縣王惟精所輯《左傳精舍志》還要詳備,多出了10篇序跋和重修碑記,証實了至少在漢代已經建有左傳精舍。
該譜除記錄了自左丘明一代至民國七十五代的完整譜系外,還從左丘明上溯至姜太公三子呂印,為二十代,前后共九十五代。這是丘(邱)氏家族在全國唯一最完整的譜系,所載重修碑記在全國也十分罕見。
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自2014年6月成立以來,致力於左丘明文化和肥城歷史文化的系統挖掘和整理。這次對《左傳精舍志》的發現與研究,將進一步把左丘明文化和肥城歷史文化研究推向一個新台階。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