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輔帥”張作相:曾輔佐張作霖、張學良(圖)

2014年12月23日17:52    來源:沈陽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輔帥”張作相:曾輔佐張作霖、張學良(圖)

  和平區北一馬路與八經街丁字路口北側路東,一幢歐式風格二層小樓引人注目。前些日子,小樓牆面的一塊銅牌上,寫有“輔帥官邸”字樣。近月來,不少讀者相繼打電話詢問:“隻聽說過‘張大帥’、‘張少帥’,卻從未聽說還有個‘輔帥’。這‘輔帥’究竟是誰?”

  經過多方採訪專家學者、查閱史料,筆者終於弄清了“輔帥”的身世,在此以饗廣大讀者。

  投奔張作霖

  擔任二十七師旅長

  “輔帥”者誰?張作相是也。張作相者誰?奉系軍閥之巨擘是也。

  張作相,字輔忱,祖籍河北省保定市深州縣花盆鎮太谷庄。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廷直隸河北省遭受旱災,庄稼顆粒無收,百姓紛紛逃荒。張作相祖輩也舉家闖關東,來到錦州地界落戶。清代光緒七年(1881年)2月9日,張作相在錦州義縣南雜木林子村出生。

  小時候,張作相讀了3年私塾,后來學習泥瓦手藝。清代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為防仇家殺人滅口,年僅16歲的張作相,流落到遼西一帶,進城當瓦工。飽嘗世事艱辛之后,張作相返回老家,約了幾名要好的年輕人,殺死了張家的仇人。

  為躲避官府緝拿,張作相帶領弟兄們離家出逃,於清代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來到八角台(台安),投奔了張作霖的“保險隊”。第二年,接受清廷收編,張作霖當上了清軍游擊馬隊“管帶”(營長)﹔張作相隨之擔任了“哨官”(連長)。此后,張作相跟隨張作霖駐防新民。

  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5月,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在奉天(沈陽)設立了講武堂,輪訓清軍中下級軍官。張作相進入講武堂學習軍事。當時,恰逢“辛亥革命”前夕,張作相一邊學習,一邊遵張作霖之命,密切關注奉天(沈陽)政局變化,隨時向張作霖報信,尋找進入奉天(沈陽)的機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奉天(沈陽)革命黨人積極響應,准備起義。趙爾巽急忙調集張作霖部隊鎮壓革命黨人。於是,張作霖便大開殺戒,趁機進入了奉天(沈陽)城。

  “辛亥革命”之后,曾大肆屠殺革命黨人的張作霖搖身一變,竟成為國民軍將領。張作相跟隨張作霖,先后擔任了第二十七師騎兵團長、炮兵團長。1916年4月,袁世凱任命張作霖督理奉天軍務,兼代理巡按使﹔任命張作相為第二十七師步兵旅長。

  輔佐張作霖

  三次讓賢力薦袍澤

  張作相鼎力輔佐張作霖,深得張作霖信任。1918年9月,張作霖升遷為東三省巡閱使﹔張作相擔任了巡閱使署總參謀長,后來改為“巡閱使署總參議兼二十七師師長和衛隊旅旅長”。

  1919年2月,為壯大軍事力量,張作霖將原東三省講武堂改為“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張作相兼任“堂長”。1920年12月,張作霖任命張作相為“東三省巡閱副使”。張作相認為這個官職太高,遂堅決推辭。於是,張作霖便改任張作相為“東三省巡閱使署”、“奉天督軍署”兩署總參議,核閱兩署文牘及操辦練兵事宜。

  1921年3月,張作霖打算讓張作相出任黑龍江省督軍。張作相不僅再次婉言謝絕,還建議讓張作霖的非嫡系、二十九師師長吳俊升出任黑龍江省督軍。張作相對張作霖說:“論資格我不如興權(吳俊升字興權)﹔論年齡他比我大。為表示待人公正,不徇私情,請讓興權先升。這於我們的前途事業有好處。”1921年5月,張作霖再次擬派張作相出任熱河省都統。而張作相則依然拒絕,並極力推薦張作霖非嫡系、二十八師師長汲金純出任熱河省都統。

  抵制侵略者

  拒簽日寇鐵路協約

  1924年,張作相擔任了吉林省督軍兼省長。他主張“閉關自守,開墾實邊,廣立學校,振興實業,訓練精兵,以便養精蓄銳。”在吉林省主政的8年中,張作相整頓財政稅收、修筑吉海鐵路、創辦吉林大學、修建自來水廠、鋪設柏油馬路等等,政績卓越。

  為擴大侵略勢力,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日本侵略者設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意在掌控東三省鐵路交通大權,著重投資、攫取、經營東三省的鐵路。

  1927年8月,日本駐奉天總領事吉田茂,與奉天省省長莫德惠交涉承建鐵路事宜,草擬了《滿蒙新五路協約》。最終,張作霖在日本侵略者的《滿蒙新五路協約》上,簽署了一個“閱”字。這個協約規定:由日本政府承包修建下列五條鐵路:一、敦化經老頭溝至圖們江線﹔二、長春至大賚線﹔三、吉林至五常線﹔四、洮南至索倫線﹔五、延吉至海林線。就是這麼一個“閱”字,致使日本侵略者終於如願以償地攫取了“滿蒙新五路”鐵路的所有權。

  1928年2月,當日本侵略者找到吉林省督軍兼省長張作相,准備簽署“滿蒙新五路”鐵路承造合同時,張作相堅決抵制,拒絕簽約。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張作相深明大義,致力維護國家利益。

  郭鬆齡反奉

  力排眾議哭諫大帥

  1925年11月,郭鬆齡在河北省灤州宣布“倒戈反奉”。郭鬆齡精兵7萬在握,由灤州東進,直扑奉天(沈陽)。

  張作相得到兒子張廷樞報告之后,急忙下令第十五師阻擊郭鬆齡部隊。當郭鬆齡先頭部隊通過山海關,抵達萬家屯火車站時,遭到了張作相第十五師的伏擊。結果,郭鬆齡的先頭部隊統統被繳械。接著,張作相的第十五師又在興城、連山與郭鬆齡軍隊展開激戰。由於寡不敵眾,張作相第十五師最終被郭鬆齡軍隊擊潰。戰敗之后,張作相星夜兼程,返回奉天(沈陽)城內張氏帥府,向張作霖報告前方戰況。張作霖頓感處境危急,准備下野逃跑。

  危急關頭,奉天省省長王永江出“招兒”:利用外交手段,請求侵華日軍出面挽回敗局。張作霖應允了侵華日軍提出的幾個苛刻條件之后,侵華日軍同意協助張作霖,平息郭鬆齡“倒戈反奉”事件。與此同時,張作霖命令張作相、張學良、吳俊升率部迎戰郭鬆齡部隊。結果,郭鬆齡軍隊大敗。郭鬆齡夫婦被擒獲、遭誅殺。

  1925年12月29日晚,在張氏帥府內,張作霖召開會議,討論如何處理郭鬆齡“倒戈反奉”事件善后。會上,大家一致要求“將郭派分子一網打盡”、“根除首要分子”。惟獨張作相力排眾議,認為“郭鬆齡既已伏法,其他人員都是我們桑梓子弟,多年袍澤,應該讓他們戴罪立功,一律免究,表示我們對他們的寬大,以安郭部之心。”然而,大多數人員反對張作相的建議。張作相則據理力爭,一直辯論了兩個多小時。最終,張作霖也未置可否。眼見得事態嚴重,張作相在會場上失聲痛哭,說道:“如果非殺他們不可,那就先把我張作相殺了吧。我可不願看見不幸的慘劇再次發生。”張作霖見狀,依然不置可否。會議結果不了了之。

  堅辭總司令

  力舉少帥主政東北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被炸身亡。一時間,奉系將領群龍無首,一片慌亂。盡快確立新首領迫在眉睫。

  當時,張學良尚未返回奉天(沈陽),“東三省議會聯合會”公推張作相為東三省保安司令,並刻制印信,由奉天省議會議長張成箕等人,到奉天(沈陽)張作相公館,遞交公推書和印信。張作相當眾表示:“決不接受。”張學良回到奉天(沈陽)之后,也極力推崇張作相統轄東北軍政大權。

  1928年6月21日,“東三省議會聯合會”召開三省緊急臨時大會,當場推舉張作相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吉林省保安司令。張作相依然堅辭不就,並先后3次退回張學良派人送去的“東三省議會聯合會”公推書和印信。與此同時,張作相極力推舉張學良,並一再表示:“老帥已逝,子承父業,順理成章,自己將全力輔佐之。”然后,張作相千方百計說服各個軍政要員,終使眾要員達成共識,一致推舉張學良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之后,張學良又兼任了 “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至此,張學良名正言順主政東北。

  張學良主政東北之后,張作相殫精竭慮輔佐張學良。盡管對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歷來不甚信任,但對張學良的“東北易幟”主張,張作相卻大力支持。在東三省議會聯席會上,由張作相領銜,聯名向國民政府宣布:“服從國民政府領導,改旗易幟,實現南北統一。”“東北易幟”后,張作相擔任了東北邊防副司令長官、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兼國民政府委員、吉林省政府主席。

  輔佐張學良

  終生秉持民族氣節

  張學良上任后,致力推行反日本侵略方針。張作相極力支持張學良的政治主張。當年,日本侵略者提出的“中日鐵路聯運”、“速修敦(化)圖(們)鐵路”、“廢除葫蘆島港口”、“日本人在東北雜居”等種種無理要求,統統遭到張學良、張作相的拒絕和反對。

  1929年1月10日,處決了楊宇霆、常蔭槐之后,張學良立即派人請張作相前來,商議善后事宜。張作相顧全大局,協助張學良妥善處理“楊常事件”善后,穩定了東北奉系集團政局。

  1930年9月,張學良率東北軍主力出兵華北。張作相代理張學良,任東北四省留守司令,駐守張氏帥府,主持東北四省的一切事務。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張作相正在錦州老家,為父親舉行葬禮,以致沒能及時組織東北軍進行抵抗。1933年3月11日,張學良通電“下野”﹔張作相也憤然辭去各個職務,到天津閑居。閑居期間,張作相多次拒絕為日本侵略者做事,保持了民族氣節。

  1948年年初,蔣介石委任張作相為“東北政務委員會”副主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1948年10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錦州,將正在家中處理私人財產的張作相抓獲。得知張作相身份之后,解放軍立即將張作相釋放,並護送上火車。張作相回到天津后,蔣介石曾多次派人到天津,敦促張作相去台灣,但均遭到張作相拒絕。

  1949年4月19日,由於突發腦溢血,張作相與世長辭,享年68歲。

  八經街小樓

  尚待揭開身世謎團

  2014年12月1日,筆者再次來到和平區八經街那幢歐式風格二層小樓跟前時,發現綠色院門緊閉,樓面上“輔帥官邸”銅牌也不知所蹤。沈陽市文物局、和平區文物管理部門、民俗專家劉振操先生等相關人士均認定,這幢二層小樓並非“輔帥”張作相的官邸。

  據相關人士介紹,多年來,和平區八經街這幢歐式風格二層小樓的身世,一直是個未解之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沈陽市飲食服務公司曾在此間辦公。小樓何年建造、何人曾在此居住,均尚待相關人士進一步考証揭秘。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