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陵墓神道石刻羊。 實習生 李強 攝
本期說的是一對來自明代功臣墓的神道石刻羊:這對羊四肢蜷曲,相對跪臥,低首收頷,面目溫順。早在東漢時,我們專欄的主人公——羊就成為等級墓葬的守墓成員之一。
朝天宮展廳中的石羊,來自哪一座明代功臣墓,已經無從考証。據介紹,這對石刻是早年間,在南京的南郊發現,被移至博物館內。從造型上看,石羊羊角的部分堪稱最大亮點。羊角彎曲所形成的弧度,與羊頭面部彎曲的弧度對稱,幾乎組成了一個標准的圓形,看上去尤為精致。同時,造型上也少了一份古拙,多了一份現代感。
在南京城,石羊是一種相對來說比較常見的文物。其中,時代最久遠的石羊,是位於燕子磯伏家橋的南宋大將王德墓神道石刻羊,原為一對,現僅存一隻。此外其他的石羊都是明代功臣墓神道的,分別是明代鎮國將軍李杰墓(一對)、明開平王常遇春墓(一對)、明蘄國公康茂才墓(一對)、明江國公吳良墓(一對)、明海國公吳楨墓(一對)、明寧河王鄧愈墓(一對)、明岐陽王李文忠墓(一對)、明中山王徐達墓(一對)、浡泥國王墓(一對)、明虢國公俞通海墓(一隻)、西善橋姚南明代失考墓(一對)、江寧后崗明代失考墓(一隻)前神道旁邊。還有一些散落明代石羊被“異地安置”,在江寧章村社區、白馬公園石刻公園、雨花台雨花閣、鄧府山石刻公園都有散落的石羊。林林總總,約有三四十隻之多,它們無一不是跪臥著的,以表現羊的溫順。
作為高等級墓葬前神道兩側的石刻,石羊在距今1800多年的東漢,就已經出現了。但在最高等級的帝王陵中,隻有宋朝皇陵設置石羊。而我們南京人比較熟悉明孝陵神道石刻,雖然沒有石羊,卻有羊的“親戚”——獬豸(xi? zh?)。獬豸這種動物,是古代中國人想象中的“神獸”,大型獬豸以牛為原型,小型獬豸就是以羊為原型,但公牛、公羊均是雙角,而獬豸則是單角。在中國古代,獬豸被賦予“忠奸明眼辨”的內涵。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自己的獨角把他觸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古代傳說中,刑法的鼻祖——皋陶(g?o y?o),就用獬豸來斷案。或許正是因此,古人在陵墓前設置石羊,來表達對死者的敬畏,並希望驅邪避害。
(記者 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