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北京大興一工地發現從東漢到遼金墓葬群(圖)

2015年03月02日07:17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大興區一處工地發現從東漢到遼金墓葬群

  大興新發現的一座遼金時期墓葬的入口(上)和棺床(下)。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電記者從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獲悉,位於北京大興區的一處考古工地埋藏有一處從東漢到遼金時期的墓葬群,共129座古代墓葬。這批墓葬發掘規模大,墓葬時代跨度大,埋藏豐富,為近10年來北京地區考古所罕見。

  這批古代墓葬是在當地土地一級開發的過程中被發現的,位置距離最近的地鐵站不到2公裡,原計劃在上面建設住宅樓。根據《北京市地下文物保護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在開發前進行考古勘探。目前已經完成調查勘探,正在進行考古發掘。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這批墓葬包括東漢、北朝、唐、遼等不同時期,不同形制的墓葬。其中一些保存完好,不僅有完整的人類尸骸,還留有陶器、瓷器、漆器等陪葬物品。有的墓葬十分壯觀,不僅能容納三四個人,牆壁上還繪有人物、家具等精美壁畫。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長宋大川說,在舊城區保護范圍之外發現古遺址、墓穴十分可貴,這麼大規模和時代跨度的墓葬更是北京地區罕見,對於研究北京地區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揭秘

  129座墓葬保存完好

  記者在考古現場了解到,在這片方圓70萬平方米、布滿黃土的挖掘工地下,埋藏著東漢、北朝、唐、遼、金等不同時期,不同形制的墓葬,一共有129座,前后相隔1110余年。這片古代墓穴之所以得以較好地保留,很大程度上與永定河在歷史上多次泛濫,墓地被淤泥覆蓋有關。

  “目前發掘東漢墓7座、北朝墓2座、唐墓33座、遼墓33座。”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項目負責人尚珩說,可以明顯看出,不同墓葬埋葬的年代差異大,墓穴分層分布現象明顯。最深的墓穴距離現在地表有6米多,淺的地方大約是4米多。這說明當時的永定河上游有伐木行為,造成水土流失。

  永定河從西北流向東南,由於這片墓地的位置獨特,恰好位於河道拐彎的地方,因此容易受到水患的影響。歷史上記載,永定河曾經寬300米,由於上游植被破壞一度形成嚴重的水患,被古人稱為“無定河”“黑河”“渾河”。這塊墓地的發現,為北京古代自然環境的變化提供了佐証。

  壁畫中展現古人生活

  進入其中的一座遼代墓地,用手電照亮黑漆漆的四周,記者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這裡空間寬敞——不僅能站進去三四個成年人,牆上還布滿彩色壁畫。壁畫裡石榴、茶壺、櫥櫃、桌子、高椅等物品一應俱全。這些都展現了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生活面貌。

  “你看,這裡畫著個胖女人,桌子上面還有水果,衣服放在五斗櫥裡面,凳子上還有坐墊!”尚珩興致盎然地介紹,目前北京地區發現有壁畫的遼墓不超過10個,可謂稀有。因此當他發現棺床、墓道、祭台還有一些隨葬品,整個墓葬保存得十分完好時,大喜過望。

  這片墓地群時代跨度很大,是展示北京地區古代墓穴的一個窗口。從墓葬的形制看,有東漢的磚室墓、唐代的船形墓,還有遼代的圓形墓,不同年代的特點鮮明。

  其中,一種唐中晚期的墓葬頗具特色,墓室內有用磚做的斗拱、門窗等仿木結構,以及家具等裝飾,像主人生前的居室一般講究。這種墓葬隻有在環渤海地區才能見到。

  ■延伸

  墓葬群揭示大興歷史的繁華

  北京大興地區歷史悠久,自先秦建縣以來約有2400余年,是中國最早的建制縣之一。正是由於這個區域的“自古繁華”,才有了大量人口與墓葬群形成的可能。專家說,目前已經出土的陶器、漆器和墓志銘有的很有價值,填補了研究空白。

  “考古就是盡量復原到人,重建重構當時的社會。一些喪葬相關的內容,是對日常生活的反映。”尚珩說,有一位埋葬在這裡的唐代縣令,銘文記載他活到91歲。不僅年齡令人驚訝,他為何使用了當時朝廷明令禁止的石質葬具,也令人好奇。

  專家透露,這次發現向我們揭示了這片區域歷史上的繁華。如發現了帶有銘文磚的東魏墓葬,由於這個朝代的資料非常罕見,這麼清晰的銘文在北京地區還是第一次被發現。在詳細鑒定后,可以豐富甚至修正北京的歷史。

  目前,這片墓地由專業保安24小時巡邏,還配有紅外攝像頭等高科技安保措施。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