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安3月20日電(記者馮國)彎弓射箭是自孔子時代中國士大夫的重要技藝之一,其后興起的可連續發射的弓弩則使射箭進入半自動化狀態。如今,正在秦兵馬俑一號坑進行發掘的專家首次“考古復原”出2200多年前的完整弓弩,不僅展現了秦始皇時代弓弩的完整形象,也解決了古代兵器史和科技發展史上如何保護弓弩的課題。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隊隊長張天柱說,這是秦兵馬俑發掘以來所發現的最完整的一個弓弩,尤其是保護弓弩韌性的“檠”的發現更為重要。作為弓弩的輔助構件之一,“檠”在使用弓弩時需要拿掉,但其在弓弩閑置時,卻是弓弩保持完整形象和材料韌性的重要方式。
秦兵馬俑一號坑的細心觀眾不難發現,考古人員近期正對一處過洞中的近地面“附著物”展開攻關,其旁的俑腿和俑腳好像不重要。
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考古領隊申茂盛表示,近地面“附著物”就是正在清理的2200多年前的弓弩,其弓弦、弓背、弩機和最新發現的“檠”等都是輪廓鮮明、保存較好,尤其是“檠”的首次“考古復原”,讓人們對古代人如何使用和保護弓弩有了完整認識,也解決了兵器史和科技史上的一些問題。
此前,考古發掘中弓弩出土並不鮮見,但人們對其結構的認識並不清楚。根據文獻和考古資料,有人認為“檠”是弩的輔助杆,也有人認為是韜的撐木,種種解釋都不十分確切。
張天柱說,根據《說文》解釋,“檠,榜也。…弛弓防損傷,以竹若木輔於裡繩約之。”朱熹《集傳》也有:“以竹為閉,而以繩約之以馳弓之裡,檠弓體使正也。”
此次發現的“檠”上有三個小孔,通過這三個小孔用繩將檠與弓縛綁在一起,在用一個短的撐木支撐,形成一個三角形,將弓固定,使弓在鬆弛的狀態下保持不變形,可謂十分科學的弓弩保存辦法。
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自2009年開始,旨在對兵馬俑坑的未知區域進行以學術目標為主的科學考古,以達到解決學術問題和培養文物保護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