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清明節應該怎麼過:國與家共祭 哀與樂並存

2015年03月26日16: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清明節 應該怎麼過

  清明節又到了。

  國與家共祭,哀與樂並存,敬與畏同在,這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也是千百年來清明這個節日在中國詩意化留存的重要原因。

  首先,它是國家公祭人文先祖軒轅黃帝的日子,也是家人一起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

  在清明節,人們為先祖掃墓。掃墓是追思親人的活動。它是中國傳統美德之一的孝道的具體表現。借此,人們慎終追遠,敦親睦族。

  黃帝是傳說中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公祭黃帝陵,就是以官方名義組織有嚴格規模、等級和儀式的大型祭祀活動。追溯歷史,對黃帝的公祭,大致起於春秋時期,此后世代相傳,綿延不絕。

  其次,“清明”二字含有水清物茂、天氣明朗的意思,正是春耕播種的大好季節。對古代中國農業社會來說,“清明前后一場雨,強如秀才中了舉”,還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還有,清明前后,春光明媚,到郊外踏青游玩、親近自然,也是清明節的重要活動。舊時,清明節眾人郊游的場景非常盛大。當時游樂活動在清明節俗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與祭祀平分秋色。這是一種中華民族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觀念。清明前后,萬物回春,氣候宜人,親近大自然是符合人性的和諧關系。

  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在清明這個節日體現得尤為明顯,南北方都有自己不同的民風民俗,在祭掃、玩樂、飲食上各有特色。但無論儀式上有何區別,清明的精神主旨都是一致的,就是緬懷祖先,親近自然,應時農耕。

  清明節是古代的節日,但現在紀念清明節的人們卻生活在現代。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革命性的轉變期,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從鄉村生活轉向城市生活。這要求我們在過傳統節日時,一方面要繼承發揚,另一方面要改革創新。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