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茅盾文學獎並非不食人間煙火 許多作品已被時間証明

王彥

2015年04月03日11:16    來源:文匯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茅盾文學獎並非不食人間煙火 許多作品已被時間証明

  ■本報首席記者 王彥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選日前進入征集階段,這與話題持續發酵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構筑起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一邊是象征最高文學榮譽的茅獎獲獎作品,多年來被質疑閱讀率欠佳﹔另一邊是茅獎作品改編的電視劇被越來越多80后、90后追看,創作於30年前的長篇原著在書店、網店賣得幾乎脫銷。

  “《平凡的世界》能在時隔30年后還引發激情的閱讀與觀看,這本身就是一個時代議題。”文學評論家雷達提出:“這在某種意義上提醒我們重新審視過去的判斷,一部作品的文學性地位與其在讀者心中的地位是格格不入還是順利會師?”在這位前任茅盾文學獎評委看來,“茅獎並非‘不食人間煙火’。《平凡的世界》之外,《芙蓉鎮》《白鹿原》《塵埃落定》《長恨歌》等都已被時間証明,在讀者中擁有了廣泛而穩定的影響。”

  今天,當我們重新捧讀路遙作品時,不妨把眼光投向更寬泛的茅盾文學獎內部,這些被稱為“經典”的作品,它們之所以被讀者與時間接納,不僅在於其形式的獨創,更在於它們的歷史記憶和情感有能力與當下對話。

  “人之常情”獲得不同時代讀者的認可

  葉詠梅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小說連播》的資深編輯。在他們兩年前的一次聽眾調查中,最受歡迎的前三部小說依次為《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白鹿原》。而根據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數據,這3部著作的累計銷量分別達到了220萬冊、200萬冊以及150萬冊。當當網上,《平凡的世界》擁有16萬余條次評論,《穆斯林的葬禮》有6萬余條次,《白鹿原》則有3萬余條次。相比之下,讀者留在《盜墓筆記》條目下的評論大約5萬條次。

  以上數據的不謀而合,証明了同一樁事:這些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哪怕誕生至今已30年,依然在時代的劇變中擁有能夠媲美暢銷小說的生命力。雷達將讀者的認可歸功於作家對人文情懷的真實滲透。“文學是人學,關懷人是文學的根本要義。”他說,“在茅盾文學獎中,那些深得人心的作品,不論它們關注了什麼人,也不論作品具體以哪個階層的人來展開文本,能夠肯定的是,這些作品深切關注了人生。並且不是取巧粉飾,而是誠實朴素的人生。”

  評論家郜元寶也提到了“人之常情”對於寫作的至關重要。“當文學探索在形式上自由飛翔、上天入地,《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乃至其他經典,卻不約而同憑著‘貼地飛行’促進我們思考:無論文學怎樣實驗,有一點不可轉移,它必須是與真情實感血肉相連的。”譬如《平凡的世界》中,路遙著墨於夫妻情、父子情、兄弟姐妹情,也有家庭之外的鄉裡情,這些情感平淡到近乎自然,卻在不經意間感人至深。又譬如《白鹿原》裡,陳忠實筆下的每個人物,在現實中基本上都能找到原型對照。就連畢飛宇寫《推拿》,關涉的是小眾盲人,觸及的則是普天共通的情感。在郜元寶看來,“這些作家最大的貢獻在於,他們沒把中國人寫成奇奇怪怪的他者,而是打造了一條老老實實的情感通衢,古今中外皆可抵達。”

  時光的驗証源自對歷史視野的自覺

  在評價茅盾文學獎是否有自己的美學傾向時,雷達坦言:“這不是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但如果一定要找出個所謂規律,我認為經過一段時間的審美積累,茅盾文學獎的偏好在於對宏大敘事的側重、對厚重史詩性作品的青睞、對現實主義精神的倚重,以及對歷史題材的關注。”對此,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楊揚亦有類似的解讀,“文學作品有的喧囂一時,成為時尚話題,但轉身便歸於沉寂﹔有的當時獲得認可,且越往后越可增值。”他將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一分為二,一類是“文變染乎世情”,趨新的結局往往是速生亦速朽﹔而另一類作品,站在歷史寬廣的視角,帶著深重而宏闊的意識,常常能夠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楊揚將宗璞的《東藏記》與王安憶的《長恨歌》引為范本。在他看來,前者雖然時間跨度有限,但在西南聯大的有限時空下,宗璞書中的人物個個以小見大,點染出的是抗戰的大背景。至於《長恨歌》,更是以王琦瑤的一生記載了上海的時代繁華夢。“王安憶的上海雖不見十裡洋場,也沒有外灘租界,但弄堂、閨閣、片廠、愛麗絲公寓、平安裡等等,無一不是上海60年變遷裡細密的歷史落腳點。”楊揚特意把茅盾的《子夜》拿來比對,“如果說茅盾在《子夜》的前兩章中大肆鋪敘了這座城市的物質變化,並以此象征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的話,那麼王安憶就是把《長恨歌》的歷史散落在上海各處的小地點中。”這般對上海弄堂、時間描述的不厭其煩,其根本是對上海歷史的扎實描摹,是作家在雕刻情節時,融入歷史的自覺性寫作。及至其他在茅盾文學獎閱讀榜單上名列前茅的,更是近乎清一色的歷史厚重題材。《平凡的世界》自不待言﹔《白鹿原》是關中渭河平原50年的長幅畫卷﹔《穆斯林的葬禮》是民族歷史中的三代情感悲歌……

  在學者看來,若問這些茅盾文學獎作品為何能夠與民同樂?路遙的一段話或許是最好的回答:“隻要廣大讀者不拋棄你,藝術創作之火就不會在心中熄滅。人民生活的大樹萬古長青,我們棲息於它的枝頭就會情不自禁地為此而歌唱。”情感與歷史,作家須臾不可相離。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