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渠村最老的窯廠。
▲裝窯。
▲為板瓦施釉。
▲穩作:專門負責設計制做琉璃瓦的模具,圖為用泥制做原件大小翻模用的實物。
▲擺放琉璃瓦。
▲燒窯。
▲逐個擦拭燒制成功的琉璃瓦。
1929年拍攝的北海九龍壁。
從2003年到2020年,故宮進行百年大修。這是自1911年修繕后,這個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的首次整體大修。
門頭溝區琉璃渠村忙碌起來,各色琉璃瓦和制件都要在這裡燒制。這裡曾是元、明、清三代皇家指定的專門負責承造皇家宮殿、陵寢、壇廟等各色琉璃的官窯,窯火七百年不滅。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建筑教育及中國古建筑研究的開拓者劉敦楨介紹,元朝時趙氏家族由山西遷至北京,最初琉璃窯廠建於宣武門外海王村。門頭溝劉李居村周圍盛產燒造琉璃所需的坩子土,琉璃窯廠遷到了這裡,成為官窯。因為燒造皇家專用的琉璃制品,西城區海王村改名琉璃廠﹔門頭溝劉李居村也因這裡專司琉璃燒造的官署琉璃局而改名為琉璃局,琉璃渠的村名就是由琉璃局諧音轉化而來。
琉璃瓦明亮透底,關鍵是料和秘籍。坩子土是頁岩的粉末,用它制作的瓦坯細膩光滑,呈月白色,可完全呈現釉彩本身的色澤﹔燒制琉璃瓦所用的釉彩是以石英和氧化鉛為主的金屬釉料。這裡至今使用著清工部“獨家授權的專利燒造技術”。釉彩的配置是最核心的“技術機密”,隻有村裡的幾個配釉技師知道,在家族裡口耳相傳。
而要使琉璃瓦達到“成大形而不開裂,經百年而不掉釉”的完美品質,除了原料、配釉講究外,最關鍵的是“兩窯燒造法”,這是官窯與民窯的區別。每一件琉璃活件都要經過兩次燒制,第一遍是在塑形完成后,技師們會將琉璃瓦的泥坯放入“素窯”燒造定型,待上釉晾干后,還要再放入“色窯”進行二次燒制。
琉璃活件要經原料粉碎、淘洗、配料、煉泥、制坯、修整、烘干、素燒、施釉、出窯、晾晒等二十多道工序,每一件都需要約十多天的時間,十分講究。
在為紫禁城造金頂的同時,琉璃渠官窯還創作了很多精美獨特的琉璃藝術品,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北海公園和故宮的九龍壁了。九龍壁的制作過程比燒作琉璃瓦更加復雜,技師們首先需要將圖紙分解成一片片的方磚,明確所需不同顏色方磚的數量,然后再逐個顏色進行配釉、燒造,待琉璃方磚出窯后再按照圖紙逐塊對縫拼接。北海公園的九龍壁共用了424塊七彩琉璃,雙面共有635條龍。
據《清工部續增則例》記載,皇家常用的琉璃構件共有上百種,僅建筑用的琉璃瓦造型就有板瓦、筒瓦、勾頭、滴水、吻、獸頭、脊等64種,而且每種瓦件又有嚴格的尺寸、顏色分類。在明、清時期,琉璃是皇族的“專屬品”,民間百姓不可隨意燒制,更不可越制使用。
如今,琉璃瓦雖不再是皇家專屬,但琉璃渠的琉璃窯廠仍保留精湛的制作技藝,七百年薪火相傳,七百年流光溢彩。正如古建專家林徽因所說,“本來輪廓極優美的屋宇,再加上琉璃色彩的宏麗,那建筑的冠冕便幾乎無瑕疵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