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142年前法國傳教士在南京種法桐 現向南平移11米

2015年04月14日10:47    來源:揚子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142年前法國傳教士在南京種法桐 現向南平移11米

  七十年代初的石小學生。

  晒晒民國時期教學用書表。

  擁抱古樹是石小新生入學儀式,圖為八十年代初的新生。

  142年前,法國傳教士倪懷倫在南京石鼓路邊種下了一棵法國梧桐。這棵具有歷史意義的參天古木被命名為南京市“001號懸鈴木”。和它一起成為“001”的,還有懸鈴木樹蔭下的南京市首家“新式小學校”——石鼓路小學。今年,大樹下的“新式小學校”將要迎來自己的140歲壽誕,四面八方的校友將重新回到母校,共同追憶童年時代“大樹下的課堂”。揚子晚報記者 楊甜子

  懸鈴木下建起“新式小學堂”——

  不再死讀四書五經,還要學習自然和數學

  雖然名字叫南京市石鼓路小學,但若要按照地理位置來區分,石小其實並不在石鼓路上,而是坐落在同樣古韻流芳的秣陵路128號。“學校的誕生,的確是在石鼓路上。” 石鼓路小學校長余多慈對學校的歷史如數家珍,“學校的建立和發展,都肇始於一位名叫倪懷倫的法國傳教士。”1873年左右,傳教士倪懷倫在今天的石鼓路上建起了一座天主堂。兩年后,就在這座天主教堂內,倪懷倫又開創性地開設了一所小學堂,這正是石鼓路小學的前身。

  遺憾的是,由於資料缺失,學校當時的校名已經無據可考。(作為教會學校當時無校名,后由教會學校轉為私立學校稱之類思小學)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初建的校名一定和石鼓路無關。記者在一份清末的地圖上看到,當時學校所在的天主堂,位於一片街區的西南角,南臨小豐富巷(今石鼓路),西臨螺絲轉灣(今螺絲轉灣)。(天主堂街上)

  學校建校之初,倪懷倫從法國帶來了法國梧桐的樹種,由他親手栽種在天主堂內,這棵法國梧桐成為了南京市的“001號”懸鈴木,樹蔭下的“小學堂”伴隨懸鈴木的成長,也逐漸“人丁興旺”。從最初的十來個學生,到后來記者在檔案館見到的厚厚一打學生花名冊,倪懷倫親手將現代化教學的新風潮“種”在了南京。

  和舊式私塾相比,這所“大樹下的新式小學校”,給南京帶來了扑面而來的“西洋學風”。和中國傳統的私塾完全不同。在學校裡,學生用不著向老師跪拜行禮,老師也不懲戒責罰學生。學校開設的科目,也不同於傳統私塾中的四書五經,而是包含自然科學、數學這樣的現代學科。

  “大樹下的課堂,”寫滿童年記憶——

  4個班的體育課有大樹蔭,孩子們一點都不嫌熱

  歷經清末、民國,百年歷史裡,“新式小學堂”經歷了從類思小學、愛國小學到石鼓路小學幾度更名,不論如何改變,挺拔蒼天的懸鈴木依然是石小校園裡最顯著的“植物地標”。

  “抬頭看大樹的時候,我的帽子會掉下來。”校友張嫻的記憶裡,大樹“高”得需要費勁抬頭,才能看到樹頂。“算起來,樹齡現在有一百多歲了。聽老教師說,以前樹下面可以坐四個班的學生,夏天在樹下上課,一點兒也不覺得熱。”余校長告訴記者,一百多年裡,石鼓路小學送走的畢業生已經無法用數字來計算,但學生們無論走到哪裡,對於這棵百年老樹的依戀依然濃得化不開。在石鼓路小學讀書的光景,就像“001號懸鈴木”的遒勁根須一樣,牢牢地長在了記憶的深處。

  畢業多年以后,一位曾經在石鼓路小學就讀的網友“聲情並茂”還用極為動人的文字寫下了童年時代“大樹下的課堂”:“石鼓路小學吸引我的卻是那棵參天大樹……那時候我記得無論是課間或者是放學的時候,我們三五成群的同學都會圍繞古樹開展各種游戲活動,每當我置身於那樣的場景,一張張天真可愛的笑臉,熱情地擁抱著大樹,那畫面真的美極了。”

  “聲情並茂”在文章中寫道,每天放學回家前,自己都會去抱一抱校園裡的大樹,“雖然樹干十分粗壯,我每抱一下,都能感受到生命的穩健和自然靜美的瞬間,那一刻在我的心靈中,會涌動著無限的遐想與對未來充滿美好而珍貴的憧憬。”

  這張孩子們手拉手環抱大樹的黑白照片,依然保存在石鼓路小學教學樓中的校史長廊裡。百年的時間沖刷著記憶,雖然隻能通過校友們的文字去想象和體會,但字裡行間的美好,卻依然歷久彌新。

  大樹的“新主人”,還是“石小人”——

  石鼓路的孩子們認養了曾被移走的“001”號

  1998年,南京園林部門進行古樹普查,石鼓路小學裡的這棵法國梧桐,被挂上了“001號懸鈴木”的牌子。懸鈴木是植物學上的稱呼,不過南京市民一直將這種樹稱為法國梧桐。

  2000年左右,石鼓路地區進行舊城改造,石鼓路小學易地重建,搬到了離石鼓路天主堂500米開外的秣陵路上。但“001號懸鈴木”留在了原地。再后來,因為這棵古樹正好位於新的施工區域內,為了保護古樹不受傷害,園林部門將它向南平移了11米。

  移動樹木時,“001號懸鈴木”的樹冠被剪去了一些。石鼓路小學的師生們很是“心疼”,“學校140年的歷史,001號懸鈴木是我們最好的見証人。”余校長說,學校的師生們總尋思著,要為這棵樹多做些什麼。

  時間的車輪翻轉到2009年時,石小師生們等待多時的機會終於來臨。2009年,揚子晚報與南京市園林局、南京市綠委辦共同發起的古樹名木、行道樹認養活動,石鼓路小學一(3)班的小朋友們頭一個報了名,將這棵位於南京國際金鷹花園的“001”號懸鈴木認養了下來。

  “當時是幾位家長給我打的電話,希望老師能組織孩子們把‘001’號懸鈴木認養下來。”時任一(3)班班主任的陸婧晶告訴記者,“盡管我們學校和它(懸鈴木)搬家了,但是在學校師生心目中,它就是我們的樹。”

  陸婧晶說,其實平時孩子們和這棵樹就有“交流”,學校還專門組織過學生去抱抱這棵樹的活動,“孩子們圍著這棵樹唱歌跳舞,可開心了!”

  “大樹下的課堂”,邀您重溫美好回憶

  現向社會征集關於石小的老物件、微故事等,一起見証她的成長

  140年的光陰故事裡,一定有當年那個稚氣未脫的你。大樹無言,枝葉婆娑,孩童歡樂純美,一個半世紀的歲月在年輪裡沉澱痕跡,但“大樹下的課堂”卻永遠是夢開始的地方。

  今年是南京市石鼓路小學的“校慶年”,不論你身居何處,或德高望重,或平凡普通,我們都誠摯地邀請您“回家看看”,和我們一起回憶和重溫大樹下的歡樂時光,和兒時的同窗一起站在大樹底下手牽手,找回專屬於石小孩子的“獨家記憶”。

  如今的石鼓路小學,有著真實而靈動的“立美課堂”。堅實的石板路,鬆軟的人造草坪,現代化的塑膠跑道,躍動著孩子們歡呼雀躍的身影﹔教學樓天井的小院子裡,桂花樹下,台階上洒滿了孩子們琅琅的書聲。兒童版畫課堂更是為孩子們提供了一方想象力無限的空間,鼓勵孩子們用鮮艷的色彩,描繪出心中的那棵“參天大樹”。

  無論是為教育事業奉獻過的前輩長者,還是茁壯成長的快樂學童,作為“石小人”的你,一定有關於老校園青蔥歲月的珍藏。我們熱忱地歡迎您,給我們講一講“石小印記”珍藏背后的故事。曾經用過的鉛筆盒、舊課本,甚至是半個世紀前的成績冊,舊照片,老物件中的似水流年,我們想與您一同分享。

  校慶熱線:025-84201530

  校慶郵箱:sglxx2015@126.com

  具體校慶時間敬請關注南京市石鼓路小學微信和報紙公告。

  【石鼓路小學百年校史變遷】

  1875年,由法籍傳教士倪懷倫在天主教堂內設立,校名不詳。

  1931年,時任校董事會主席、中國籍神甫張四維確立學校為私立類思小學,校址在石鼓路100號天主堂內。

  1939年秋,類思小學擇國府路298號添設類思小學第二部。

  1951年10月,市政府將類思小學更名為愛國小學。

  1952年11月,由南京市第四區人民政府文教科接辦,更名為石鼓路小學,至今。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