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在北京北海公園先蠶壇舉行的“春陰祭蠶盛典” 中新社發 富田攝
今天是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小滿”。針對這一節氣,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小滿”在農業上是一個較為重要的時間節點,同時圍繞農業生產,民間也形成了不少傳統習俗,“相傳這一天是蠶神生日,人們會舉行相應的祭祀儀式,同時南方民間還會祭祀‘車神’”。
飲食: “小滿”前后青黃不接 民間有吃野菜習俗
“小滿”是進入夏季后第二個重要的節氣,雖然不像立夏、夏至那樣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也可以算作農作物生長重要的時間點,高巍說,小滿時節一系列的習俗也是圍繞農業生產形成的,尤其重視雨水,“農諺雲‘小滿吃水,大滿吃米’”。
說到飲食習俗,《周書》有雲:小滿之日苦菜秀。高巍認可了“小滿吃苦菜”的說法。他介紹,這是因為“小滿”正處在“青黃不接”的階段:麥類、谷物等農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而田間地頭的野菜正蓬勃生長。於是人們逐漸形成了在這個時間吃包括苦菜在內的各類野菜的習慣。
“在很多人看來,吃野菜好像是窮苦人的行為。但實際並非如此。”高巍表示,這種習俗的形成實際源自飲食上講究“清補”的說法,要去吃應時當令的食物,“假如有去年積攢下的白面之類,人們會蒸一些麥糕麥餅,用意在於警示人們夏季多食欲不振,要多吃主食。”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些傳統習俗也並非一成不變,其寓意也隨著實際情況而不斷進行調整。高巍舉例道,比如“小滿”前后形成的這些習俗便是強調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意在提醒人們,‘小滿’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時間節點,要去適應自然的變化,做到不誤天時”。
儀式:相傳“小滿”為蠶神生日 民間祭祀“車神”
除去飲食之外,民間還有不少頗有意味的祭祀儀式。在“小滿”前后,南方民間有“動三車”的說法,三車即為“牛車、水車、紡車”,同時要“祭三神”,即掌管這“三車”的神靈,希望接下來的日子風調雨順,能有好收成。其中比較有趣的是祭祀“車神”的儀式。
相傳“車神”為白龍,高巍介紹,人們會擺出大魚大肉等好吃的食物作為祭品,同時准備香燭,“還要特地准備白水一杯作為祭品,祭時把水撒入農田內,祈求雨水充足”。
“同時,人們還會舉行祭祀蠶神的儀式。”高巍說,自古傳說小滿為蠶神的生日,由於南方養蠶較多,小滿又是幼蠶孵出、桑葉生長的重要時間節點,因而對“祭蠶神”也相對更重視一些,“這時人們會以米粉或面粉為原料,制成形似蠶繭的小吃食一起享用,期盼蠶繭能夠豐收。”
由於地理位置的差異,即便南方各地“祭蠶神”的儀式也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地會非常隆重熱烈。高巍介紹,在農村會有在蠶神廟舉辦的祭祀儀式,在城裡則有售賣絲織品的行業會館會去專門的祠堂祭祀,並請來戲班唱戲,“這大概都是源自對養蠶業的重視吧”。
(上官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