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鱉”、“女鬼”、“靈異風鈴”……李易峰、楊洋主演的電視劇《盜墓筆記》正在網絡持續播出。進入墓室的重重驚險、深藏地底的神秘寶貝,莫不讓人充滿好奇。
現實中,達官貴人的墓室是否真的為防盜墓賊設下層層機關?真的能憑一把“洛陽鏟”透視地底寶貝?“挖墓”會遭遇靈異事件或危險嗎?近日,省市考古隊相關隊員就此接受記者採訪,揭開考古的層層面紗。
原來都用“洛陽鏟”
《盜墓筆記》第4集中,三叔拿著地圖找到了一處。隻見他用手捻了捻土,拍拍地面說:“埋得太深了,估計得下鏟子。”
三叔所說的鏟子,便是盜墓神器“洛陽鏟”。在關於盜墓的作品中,盜墓賊除了可以看風水尋寶藏,判斷藏寶地的具體位置,很多就靠“洛陽鏟”。一把鏟下去,古墓位置分分鐘搞定。考古工作者也要用到這種“神器”。
省考古院工作人員劉志岩告訴記者,考古要確認發掘地時,通常要先調查,“在地面勘探有沒有陶片、瓷片,或者在懸崖斷坎的這類剖面看看有沒有古代遺存。此外,便要用到洛陽鏟。”
洛陽鏟學名探鏟,它的主要功能便是查看地底下土的顏色。“這種鏟的下端有一個圓形孔洞,當鏟子打入地下,土壤鑲入孔洞。提出鏟子取出洞中土壤,便可進行分析。”劉志岩說,如果有人類生活過的痕跡,土的成分就比較雜,和完全沒有人活動過的地方不一樣。
省考古隊工作人員萬靖,正是通過洛陽鏟,2012年在廣漢獅象村地下一米多發現了陶片和灰土,結果發掘了一處與三星堆文化相近的商周時期生活遺址。
有意思的是,洛陽鏟的發明者,是洛陽附近的農民。上世紀初發明出來后,最早的主要作用便是盜墓,直到1928年著名考古學家衛聚賢見到盜墓賊使用洛陽鏟后,才將其用於考古。此后,著名的安陽殷墟、洛陽偃師商城遺址等古城址的發掘過程中,洛陽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劉志岩說,如今學會用洛陽鏟來辨別土質,已是每個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當然,考古遠不是鏟土這麼原始。如今探地雷達和遙感航拍等高科技也早已運用到考古探測中。“通過探地雷達,可以看到十幾米深的地底有無金屬,而航拍則可以從高空看到地形地貌,判斷古遺址的分區。”劉志岩透露,去年渠縣城壩遺址的發掘,就是因為航拍發現了長達幾公裡的城牆閉合,才最終確定了城壩城址的所在地。
沒有靈異和層層機關
《盜墓筆記》中,吳邪進入尸洞時,被女鬼借“尸”還魂。朦朧中,竟發現這白衣女子兩面都是后背,大驚之下才醒了過來。
現實考古中,幾乎所有考古人員均稱從未遇到靈異事件,豪華大墓也不存在想象中的重重機關。
萬靖迄今已發掘過200多處墓室,“但從沒碰到過任何危險。”據他透露,古人的墓,並不像恐怖小說裡描寫的那樣有各種機關,一進入便有萬箭齊發或者石人擋路。當然,古人也不希望死后墓室被盜,他們採取的方法大多是深埋墓室或者在墓室外加用巨石或積沙。
據介紹,積沙墓就是在墓道和墓室周邊填滿細沙。盜墓賊想要進入墓室,便須把沙掏空。然而沙呈軟性,掏出一點,周圍流沙即刻補充過來,循環不絕。河南省上蔡縣的郭庄楚墓,2000多年來盜墓賊多次盜掘仍留下大量文物,便在於積沙起的防盜作用。
墓室深埋也是防盜的一種手段。劉志岩說,商周和漢代的土坑墓,有的深達10幾米。盜墓賊想要盜取,便不得不權衡塌方的危險。此外,在四川彭山曾發現過積石墓防盜。劉志岩曾在彭山發掘過一處宋墓,不僅巨石封住墓門,周圍還堆了很多石頭把門抵住,“這樣的墓室,就很難盜取。”
那影視劇中進入墓室時施放毒氣的情況又真實存在麼?多位考古人員均表示,“從未聽說過!”幾年前,成都市考古隊在成都周邊發掘了多座明代太監墓和蜀王陵,“有的密閉墓室裡的確有氧化汞,這也是古人為了防止棺木腐爛放進去的。而很多密閉的石室墓剛打開時,的確有腐爛潮濕的味道,這也只是因為氧氣不足,通常要敞一陣才敢進入。”成都市考古隊工作人員易立說。
至於影視劇中出現的“僵尸”,顯然更不可能。考古惟一可能遇到的墓室活物,也隻可能是誤入其中的蛇、老鼠或蟾蜍等等。
易立說,有能力修建豪華大墓者,往往也會有守墓人看守,因此往往不會設計機關。
對考古工作者而言,考古最大的危險,其實是塌方。易立說,埋得太深的土坑墓,要防止上面的泥土下落。2009年他清理華陽一處崖墓,就很擔心風化的岩石坍塌。幸好因為防護措施得力,最終順利進行。
解讀歷史比財寶更重要
牛頭古物、西夏帛書……《盜墓筆記》中,一個又一個價值連城的寶貝,刺激著盜墓賊鋌而走險。
神秘的三星堆,出土了價值連城、造型奇特的青銅器﹔成都金沙遺址,出土了大量象牙、金器,尤其是“太陽神鳥”還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標志。但是現實的考古,並非以尋寶為目的,考古學家所做的工作,更多是給逝去的歷史出具“死亡証明書”,構建國家和民族的記憶。
萬靖說,盜墓賊一門心思想挖寶,“但不同年代的喪葬風俗並不一致。例如西漢部分地區就有厚葬的習俗,家境稍微好點的就要往墓裡放東西,有的還要放玉器。因為當時的人流行‘視死如生’觀念,所以經常隨葬死者生前使用或喜歡的物品,來陪伴死者。因此,西漢南越王墓等大墓,出土的文物都很精美。”但到了三國魏晉時代,則提倡薄葬,因此這一階段的墓,往往會令盜墓賊失望。
事實上,考古學界對深藏地底的古代秘密,並不提倡主動發掘,比如秦始皇陵,迄今沒有發掘計劃。劉志岩解釋,這是因為以現在的科學技術,很多文物發掘出來根本保護不了,還不如暫時不動,留給后代解決。
主動發掘卻損害文物並非沒有先例。1956年,新中國成立后發掘明神宗陵墓,結果出土的紙制品、木制品和絲織品因為保護不過關,出土不久便出現變質現象,有的絲織品變得僵硬結塊,讓學界極為痛心。
如今,四川僅三星堆、邛窯、城壩等少數幾處遺址屬於主動發掘,但每年也必須制定嚴格的發掘計劃,隻有國家文物局通過以后,發掘才能夠進行。而這些發掘的目的也並非尋寶,而是解決遺址的歷史、文化面貌等諸多學術問題。成都市考古隊近年獲評全國考古十大發現的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僅其出土的竹簡,也許未來考古人就將耗數十年之功進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