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總是哈哈大笑的老爺子閻肅走了,他留給了人們大量的經典作品,以及品味不盡的人生故事。
幾天以來,悼念閻肅的文章、跟帖遍布各種信息平台。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對這位耄耋老人給予了高度評價,對他的離世,表達熱切關注、真誠悼念。在觀點多元化的時代,這種輿論評價和大眾情感的高度一致尤為可貴。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閻肅現象”?一個最直觀的原因就是,老藝術家閻肅窮其一生,創作了一大批影響幾代中國人的經典作品。
藝術家靠作品說話,閻肅的一生是追求藝術創作的一生。他以畢生精力,創作了歌劇《江姐》、京劇《紅色娘子軍》、歌曲《我愛祖國的藍天》《長城長》等眾多膾炙人口的藝術作品,謳歌時代、服務人民、鼓舞精神、滋養人心。一代又一代人看著閻肅的戲、哼著閻肅的歌長大,因為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穿透力,他的作品已經深刻地影響了社會文化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社會審美和大眾情趣。
把閻肅的作品放在歷史的坐標中去看,我們會發現他創作的一千多部作品,很多都是人們心中的經典,唱出了人們的心聲,也是時代的印記和標識。“下海”大潮涌動時,他創作《軍營男子漢》,以戰士的獨白闡釋從軍的光榮,唱出改革開放初期官兵的精神風貌﹔改革開放需要精神動力時,他用電視劇《西游記》主題歌《敢問路在何方》,激發人們沖破思想枷鎖、勇於探索實踐的豪情壯志……與時代同行,讓閻肅永葆藝術青春。
貼近基層、用大白話創作,又滿懷真情實感、自成風格,也是閻肅備受民眾喜愛的一個原因。他努力追求作品的雅俗共賞,把很多嚴肅的指令性任務,變成了富有情感和哲理的經典。《霧裡看花》《紅梅贊》等一大批作品,實現了嚴肅題材的生活化表達,提升了創作的內涵和價值。這些“頂天立地”的作品穿透了話語體系的隔閡,打通了兩個輿論場的壁壘,叫好又叫座,殊為難得。
人們深情悼念閻肅,表達的既是對這位“時代楷模”“人民藝術家”的緬懷,也是對文藝創作提出的訴求和期許。今天,改革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社會觀念思潮趨於多元,人們迫切需要更多膾炙人口、提振精神的作品。時代在變,人們對篤定恆心、傾注心血作品的欣賞不會變﹔對“鐵馬秋風”“戰地黃花”“樓船夜雪”“邊關冷月”的向往不會變﹔對德藝雙馨、虛懷若谷的藝術家的敬仰不會變……這些,正是“閻肅現象”留給世人的啟示。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不折不從、亦慈亦讓的胸懷風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從藝精神,讓這位藝術家的精神遺澤長留人間。他用生前歌、生后名,無聲地標注了文藝工作者應有的追求和理想,這是一種激勵,更是一種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