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 夏曾珍
晨報記者 殷 茵
經常去國內劇場看演出的觀眾,都遇到過這樣的鄰座——他們也許是喋喋不休的“評論員”,也許是隨拍隨傳的“攝影師”,亦或是飢腸轆轆的“美食家”,讓一場美好的演出平白染上了“污點”。為了應付這些觀眾,國內一些劇場的管理方不得不祭出了“激光武器”——紅光在手機屏幕上一點,便以最小的動靜、最快的速度“擊中”了觀眾,提醒他們遵守基本的劇場禮儀。近日,這項“中國式發明”引起了美國媒體的注意,也在業界引發了討論:激光筆,到底是“神發明”還是“危險武器”?
小小激光筆引發外媒關注
近日,《紐約時報》 的一篇報道稱,在世界各地,觀眾在劇院內使用手機令表演者不勝其擾。但在中國,劇院和其他場館採用了一種有效的(也許有人會說令人煩擾的)解決辦法——用激光束“制服”它們。隨后,這篇文章引發國內從業者的討論和關注,其中列舉了正反兩個例子——一位演出咨詢商稱:“在演出中看到那個小紅點讓我非常震驚,就像有人正在用槍指著觀眾。”而意大利女中音歌唱家朱塞平娜·皮溫蒂則認為:“他們應該在全世界都使用激光筆。雖然我在舞台上可以看見激光束,但它沒有照相機閃光燈的干擾大,也沒有引座員在過道跑上跑下的干擾大。”
那麼,中國劇場為什麼要使用“激光筆”呢?
事實上,相較於長期受劇院文化熏陶的國外觀眾,劇場在國內老百姓眼中,仍是充滿神秘感的地方,尤其是隨著手機的普遍與社交網絡的盛行,一些不常進劇場的觀眾,因為好奇與新鮮感,常常按捺不住分享的欲望,以致手機攝影在劇場屢禁不絕。而閃光和拍攝聲會直接影響到舞台上演員的表演,尤其是舞蹈和音樂類演出,頻繁的閃光可能會導致舞蹈演員走神而受傷,快門聲則會影響演奏家的情緒與節奏。此前,國外就曾發生過藝術家因為觀眾近距離手機拍攝而憤然離席的事。因此,如何制止演出過程中的“拍照黨”,成了困擾劇院的一道難題。
用激光提醒觀眾,實屬無奈之舉
1998年開業的上海大劇院可以算是劇場界的“老大哥”。總經理張笑丁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這幾年來,我們曾想過很多辦法來維護劇場秩序。例如票面提醒、廣播提醒等,但收效甚微。后來我們引入了燈光指示牌,在演出中隨時提醒觀眾‘保持安靜’、‘請勿攝影’,問題依然存在。因為人工提醒一來速度趕不上,二來可能會影響到周圍的觀眾,再者,遇上坐在中間的觀眾,也夠不到。”直到2006年,在一次租場項目中,演出方使用激光筆來“指點”不守規矩的觀眾,效果不錯,因而被上海大劇院借鑒了過來。但張笑丁也表示,使用激光筆實屬“無奈之舉”,“如果觀眾禮儀很好,根本不需要激光筆的存在。但目前國內觀眾在這方面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所以借助這種手段真的是無可奈何。”同時,張笑丁也表示,如果演出方提出特別的要求,劇場也會尊重,“例如這一次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來演出時,就提出了不要使用激光筆的要求。因此,我們對於禮儀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迅速跑動、低身前行、堅決制止”。
其實,使用激光筆在滬上並非個例,文化廣場、上交等多家劇場都引入了這一手段。
上交方面也表示:“為了保証大部分觀眾的觀演,對於一些不文明的舉止,我們會在演出前進行廣播和夜光牌提醒,但演出過程中,激光筆也是一種相對委婉的提醒工具。因為禮賓人員即便輕聲走動,也會對觀眾的觀演造成影響。”
文明觀劇,比進劇場更值得炫耀
那麼,是否真如外媒所言,激光筆有時候也會讓觀眾受到驚嚇,甚至可能會對眼睛造成傷害呢?
上海大劇院方面表示,首先,劇場在購買激光筆時會盡量選擇低功率的品種﹔其次,使用激光筆的禮賓人員是經過專門培訓的,不得用激光筆隨意照射舞台或觀眾臉部,而隻能從背后照向手機屏幕,“一般我們都是‘點’到即止,否則對於周圍的人也會有影響”。張笑丁也表示,“這些年來,我們對於激光筆的使用一直在完善,比如從原本的紅色光源改為更為柔和的綠色”。
當然,也有一些劇院堅持將“激光筆”拒之門外,例如同屬保利院線的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及上海保利大劇院。“我們還是傾向於採用人工提醒的方式,盡管這樣可能會打擾到周邊的觀眾,但我相信如果身旁有不文明的觀眾,我們的善意提醒是可以得到大部分觀眾諒解的”,上海保利大劇院總經理邢軍說。不管是否使用激光筆,有一點得到了幾乎所有劇場管理者的認同,那就是劇場必須對倡導觀眾的文明觀演有所作為,“觀劇禮儀的培養是一項長期工作。也許一開始觀眾不理解,但我相信一次兩次、甚至三次四次,總有一天他們會明白的。這也是我們劇場一直堅持的”。
同時,許多劇場也在嘗試尋找更好的方法引導觀眾。例如,上海大劇院就曾在一次演出的官微推送中,提供了大量高清劇照供觀眾分享。而上交也推出了《音樂禮儀面面觀》,免費供觀眾閱讀。
其實,用和不用激光筆,並不是一個問題。相信如果有一天,劇場裡沒有了“拍照黨”,劇場運營方會很樂意看到這些激光筆被束之高閣。而對於觀眾來說,做一個文明的觀劇人,也遠比有機會走進劇場更值得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