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外國歌劇,中國觀眾最為熟知的大概就是威爾第的《茶花女》了。昨天,國家大劇院“水月鏡花版”歌劇《茶花女》復排首演。然而這一次,莫華倫、張立萍、廖昌永的“老友記”搭檔反而被“搶了風頭”,觀眾的目光更多地被吸引到了舞台前的樂池裡——指揮家余隆執棒中國愛樂樂團首次加盟“NCPA制作”,這個藏在舞台之下的背影成為全場觀眾追逐的亮點。
觀眾盯樂池
指揮“小動作”受矚目
燈光依然昏暗,大幕仍舊低垂,一束追光剛打進樂池,國家大劇院歌劇廳裡立刻響起熱烈掌聲——這在歌劇演出中並不常見。一個熟悉的身影走上指揮台,“余隆!”觀眾席中已經有人叫了出來。
鞠躬致意、轉身、拿起指揮棒,樂池裡的余隆僅僅露出一個頭,觀眾都探著身子、伸著脖子,眼光落在樂池裡,似乎等著他手上指揮棒的“小動作”開啟《茶花女》的大幕。
對大多數觀眾來說,歌劇《茶花女》太熟悉了。作為全世界最受歡迎、上演頻率最高的歌劇作品之一,圍繞薇奧萊塔與阿爾弗萊德愛情故事展開的《茶花女》版本極多。2010年,國家大劇院版《茶花女》在指揮大師洛林·馬澤爾執棒下首演,舞台上那面264平方米的巨幅鏡幕,成為這版《茶花女》一張亮眼的名片。
這一次,已經復排多次的歌劇《茶花女》玩兒出新意,邀請到指揮家余隆擔任歌劇指揮,同時帶著他的中國愛樂樂團。因為此前雙方在歌劇領域各自耕耘,極少合作,所以這次“牽手”頗為外界所關注。而該劇此輪演出的門票銷售也格外火爆。
在巨幅鏡面倒映的舞台上,張立萍飾演的薇奧萊塔與莫華倫飾演的阿爾弗萊德,高舉酒杯翩翩起舞。著名的《飲酒歌》唱罷,余隆在樂池中標志性地一收手,現場又一次響起熱烈掌聲。
指揮像導演
“別人的唱詞也要記下”
觀眾們看余隆,樂池裡的余隆也沒閑著,不僅管理著自己的親兵,眼睛還瞄向了台上的演員。時而看看莫華倫的走位,時而瞧瞧張立萍的動作,還“指點”一下合唱隊的入場時機,沒有人看得見,背對觀眾的余隆是什麼樣的表情。
“您作為指揮參與這次復排,手是不是都伸到導演的領域去了?”在首演前一天的媒體見面會上,記者們知道余隆一向要求高,所以幽默而毫不客氣地直白發問,引發一陣哄笑。“我可沒有干預導演。”余隆先是一本正經地回復,轉而嘿嘿一笑:“探討戲劇表演時我給了點建議,我的確是個挑剔的人,精益求精,永無止境。”
作為知名指揮,余隆曾與杭州大劇院、廣州交響樂團等院團合作指揮過多個版本的《茶花女》。這一次,他與復排導演法比奧·斯帕沃利、國家大劇院合唱團的首度合作也擦出了不少火花。
首演前兩天,余隆還對第二幕中合唱隊的上場時機提出建議。第二幕中,重回巴黎的茶花女薇奧萊塔受阿爾弗萊德父親所托,對賭桌邊的阿爾弗萊德說出“善意的謊言”,宣稱自己愛的是男爵,隨即與阿爾弗萊德發生激烈爭吵。“這之后,合唱隊上場的時機非常重要,演員互相間的唱詞反應包含了戲劇的表演成分,早了或者晚了都影響情緒的渲染。”余隆說。為此,他要求演員們不僅要熟背自己的台詞,還要記下前一句演員的唱詞。
內行品門道
“合作不會是最后一次”
“中國愛樂樂團在國家大劇院的三個廳裡都演出過,但是參與歌劇制作,這還是第一次。”在此前的採訪中,余隆這樣表述自己的亮相,顯然,他沒有隻把這次合作當成“在樂池裡演出”,而是看成開創歌劇制作模式的新嘗試。
“歌劇的制作不光表現在台前,后台才是練人的地方。”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介入中國歌劇制作的余隆,說起歌劇來深有感觸,“一次演出的好壞並不那麼重要,人身肉長,就算國外再好的歌唱家也有在台上唱劈了的時候,我更看重作為一個整體的團隊能不能激發出藝術的火花。”
本版《茶花女》創作的火花迸發在劇場調試階段。“之前我和復排導演分別在排樂隊和舞台,進了劇場才發現聲音調試出現問題。”余隆說,這一版歌劇的特點在於舞台上豎起的大鏡子,他之前沒想到鏡面吸音明顯,樂隊和演員的聲音“傳不大出來”。后期,雙方在調整舞台與聲音的呈現方式上進行了多次磨合。
昨晚,看到現場觀眾站立鼓掌,交了滿意答卷的余隆也直言“這肯定不是最后一次合作”。這次碰撞,正如國家大劇院劇目制作部部長韋蘭芬所說,“非常像調雞尾酒”,“裡面有一味稍稍不同,這杯酒給觀眾的感受就不一樣。”
今晚,由宋元明和金鄭建領銜的《茶花女》繼續唱響,本輪演出將持續至本月24日。
(韓軒)
上圖均為4月18日《茶花女》彩排照。王小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