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份執念,何以至遠方
主演黃曉明近日撰寫長文稱:“玄奘於我是一場修行。”他在文中回憶了拍攝期間的種種困難。而在更多人看來,《大唐玄奘》於中國電影亦是一場踽踽前行的修煉。圖為該片劇照。
本報首席記者 王彥
在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影市,由霍建起導演、鄒靜之編劇、黃曉明主演的《大唐玄奘》上映4天票房剛過2000萬元,以平均每天6%的排片佔比換來不到3%的票房佔比。在民間,“玄奘”這個詞的流傳度遠不及“唐僧”。從明代小說 《西游記》 開始,從各類戲曲到經典版電視劇,唐僧的形象似乎遠不如徒弟孫悟空勇猛機智、英雄蓋世。但過往的刻板印象或現時的數據對比,都恰好暗合了該片的一念之執———歷史上,大唐高僧玄奘法師用10余載孤獨的西行腳步連接了中印兩國的文化路途;大銀幕上,這部具有史詩氣質的影片亦經歷了多年苦心醞釀和藝術跋涉,終驗証中國電影工作者秉承歷代知識分子求索真理的執著信念: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相較於古典名著《西游記》,真實的玄奘取經故事,無疑更值得敬佩。電影《大唐玄奘》以《大唐西域記》為參考,是接近史實的還原。導演霍建起曾說,他拍攝該片的初衷,就是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能真正了解這段歷史,了解這位傳奇人物:“他不是《西游記》裡的唐僧,他是用真實的血肉成就傳奇的玄奘法師。這一路沒有各種妖魔鬼怪,也沒有神通廣大的神仙徒弟,但卻有更為驚心動魄的苦難,全憑法師一己之力一一攻克。”影片中,玄奘是孤獨的。這種孤獨一方面是從大唐到天竺,此去漫漫長路無人作陪的孤獨,更是志向的孤獨。他發願取經,但這願心超乎平常人的理解。於是,一路都有人勸他折返或就地放棄。但玄奘本人始終不忘初心,以一份執念,到達遠方,將真經帶回大唐,渡東土眾生。
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策展人沙丹看來,《大唐玄奘》正是把握住了玄奘的這種精神力,才顯得彌足珍貴。沙丹說:“《大唐玄奘》令人驚喜之處,不光在於強大的演員陣容、精良的制作、對於歷史古城的CG還原以及異域風光的綺麗呈現———以上這些,都是影評人以及觀眾顯而易見感受到的優點。影片真正的進步,在於這部作品在電影的創作思維方面的提升,在於它描寫了一個人步履不停的精神史詩,而這也正是中國電影需要不斷探索、孜孜以求的方向和目標。”
魯迅先生在1934年曾寫過一篇文章《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先生列舉歷代仁人志士、聖哲先賢,堅定地寫下了這麼一段話:“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從這一層面看,《大唐玄奘》既是故事片,更似紀錄片,它記下玄奘大師杖策孤征、求悟真諦、百折不撓的精神力量,這力量在中印兩國對話交流的文明橋梁上,閃爍著以文化人、德濟天下的心靈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