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郭家廟驚人發現:出土我國迄今最早琴瑟組合

2016年05月05日08:54  來源:文匯報
 
原標題:我國迄今最早琴瑟組合出土

湖北棗陽郭家廟考古日前又有驚人發現:考古工作人員在清理一座春秋早期的曾國墓葬時,發現了較為完整的琴和瑟,這是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琴瑟組合,而琴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琴。

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瑟多琴少,琴瑟同出的概率極小。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近日在湖北音樂博物館古琴館開館儀式上稱,這一發現改寫了中國古琴史乃至音樂史。

琴主人為曾國貴族

湖北棗陽郭家廟曹門灣墓區日前清理出土一張春秋早期的琴,琴長約92厘米、寬約35厘米,通體略似高髻人形,箱體整木斫成,髹黑漆,屬於“半箱琴”。琴龍齦處有較深的過弦痕跡,首岳山嵌入琴體,旁有弦孔若干。因琴出土時浸泡於水中,文物保護專家將其整體提取后緊急送往文保中心,目前仍在進行清理、保護、脫水、加固等處理,待下一步復原處理后可與公眾見面。

同時出土的一對青銅銘文壺顯示,墓主人為曾國貴族“旁晨”。郭家廟曾國墓地是春秋早期的一處遺址,距今2700年,曾發現大型春秋早期樂舞遺存,陸續出土了最早的簨?、最早的商音鐘等音樂文物,被評為201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考古工作者在此進行后續考古發掘時,有意加強了音樂考古,最終在86號墓棺東北角發現這把琴。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1978年在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屬戰國早期,為此前所知最早的琴,而此次郭家廟出土的琴屬春秋早期,距今2700年左右,為目前所知最早,從而將我國有實物佐証的琴史提前約300年。

琴瑟同出概率極小

考古人員還在86號墓出土了一張春秋早期較完整的瑟。瑟長180厘米、寬34厘米,瑟枘是羽人的形象,弦孔和首岳都很清楚。此前我國從未發現過相對完整的春秋早期的瑟。

方勤介紹,雖然在 《禮記》 《左傳》 中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君子之近琴瑟”等語句,但在考古發掘中,琴瑟同出的概率極小。據了解,此前所知出土年代最早的瑟為湖北當陽趙巷4號墓出土的春秋中晚期的兩張瑟,其次是湖北當陽曹家崗5號墓出土的春秋晚期的兩張瑟。琴的發現則屈指可數,除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還有盛唐時期的名琴“九霄環佩”。

去年,棗陽郭家廟曹門灣1號墓也出土了兩張春秋早期的瑟,但均為殘件。86號墓發現的這張瑟,瑟身及瑟首的弦孔、瑟尾的瑟枘均清晰可見,完整程度較高。專家表示,春秋早期的瑟為目前所見中國最早的瑟,至於1號墓與86號墓哪個年代更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琴瑟合奏是逐漸演變形成的

將琴瑟同時葬於棺內有何寓意? 方勤介紹,曾侯乙的“弋射圖衣箱”漆書中寫道:“民祀唯房、日辰於維、興歲之駟、所尚若陳、琴瑟常和。”對此,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認為這是人們祈褔的禱告詞,當時人們生存的最高理想就是“琴瑟常和”。

“琴瑟和鳴”是表達夫妻和睦、朋友情誼深厚的吉祥語,然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翔卻說,從考古學的角度來說,86號墓出土的這對琴、瑟其實並不“和諧”。據介紹,出土時,琴位於86號墓棺的東北角,因具備禮用功能與青銅鼎等禮器一起,擺放在禮器的位置,而瑟則處於棺的南部,因具備樂用功能屬於“實用性”器物,與兵器放在一起。

張翔說,這表明在春秋早期,琴、瑟的關系還沒有那麼密切,到了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琴、瑟均出現在墓主人所在的東室,並呈現出宮廷樂隊演奏的場景。

張翔認為,琴瑟合奏並非一開始就有,而是逐漸演變形成的,至少直至戰國中晚期,琴的地位比瑟更高。但目前考古界對其了解甚少,要等實驗室的清理、繪圖、拍攝之后,考古專家再展開進一步研究。

(本報武漢5月4日專電)

(責編:歐興榮、陳苑)

推薦閱讀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