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乾旦曾人才輩出 如今已后繼無人

2016年05月06日08:30  來源:新快報
 
原標題:帶有清朗之氣的柔美 盡顯粵劇男旦的大家風採

  專欄作者·鐘哲平 嶺南文化學者,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專業作家。喜歡看戲,不太懂戲,也不算痴迷。因為鑽得不深,所以有疏離感。沒有匠氣,隻有歡喜。如同隔著河流看彼岸的華燈,和影影綽綽的風流人物。

  ■香港紀錄片《乾旦路》。

  ■陳非儂(中)反串老生演薛平貴。

  ■勝壽年戲班戲橋,林超群被稱為“花旦皇后”。

  ■千裡駒夫婦。

  ■馬師曾刀馬旦扮相。

  ■林超群

  乾旦坤生,扭轉乾坤之美(一)

  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先生離世,全國戲劇戲曲界沉痛悼念。又一位老藝術家離去了,世間乾旦名角還有幾人?

  乾旦坤生,是中國傳統戲劇特有的表演藝術。乾坤即天地,乾旦即由男性演員飾演旦行,坤生即由女性演員飾演生行。

  扭轉乾坤,顛倒陰陽,在中國戲劇的寫意審美之下,優秀的乾旦坤生往往達到某種不可思議的卓越、崢嶸之美,人物淋漓盡致,觀眾意亂情迷。

  京劇的梅蘭芳與孟小冬,就是乾旦坤生的代表人物。日月游移,又是另一番天作之合。

  粵劇歷史中,也有不少優秀的男花旦和女小生。讓我們一一領略他們的別樣之美。

  1

  粵劇在上世紀30年代以前沒有女花旦

  粵劇不僅有男花旦,而且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隻有男花旦。

  據史料顯示,粵劇在1933年以前都是禁止男女合班的,清末民初的人壽年、祝華年、祝康年等戲班均為全男班。作為戲班演戲交通工具的紅船,更是禁止女性上船。當時的迷信觀念認為,有女人上過船,船就會翻。

  曾有一些戲班偷偷聘用女花旦,但只是曇花一現。光緒二十八年(1902)樂同春班,1912年共和樂班,都曾一度起用女旦,但不久即被禁止。

  隨著時代進步,迷信觀念漸漸減少。20世紀30年代,男女合班先后在香港、廣州出現。

  1933年秋天,香港取消禁止男女同班的禁令,薛覺先、唐雪卿、陳錦棠等臨時組織男女班,先后在香港普慶戲院、高升戲院演出。

  同年,太平劇團也組織男女班,原來的主要演員是馬師曾、半日安、謝醒儂,加聘譚蘭卿、上海妹、麥顰卿三位女藝人為花旦,在香港、澳門演出。其后白駒榮也在香港組織“風雅”男女班。

  1936年10月,廣州也解除男女班禁令。白駒榮、廖俠懷、蘇州麗、譚秀珍等組成國泰男女劇團,在樂善戲院演出《月底西廂》。其后,男女班大受歡迎。

  再后來,又出現全女班,大有壓倒全男班之勢。直至今天,中國戲劇戲曲舞台上,亦有陰盛陽衰之氣象。此為后話。

  不久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離世時,梨園界紛紛為失去一名京劇乾旦而痛惜。如今,乾旦已經成為“瀕危行當”了。

  2

  清代粵劇花旦,名字還有幾人記得?

  從粵劇的發展歷史不難看出,早期的花旦,全是由男性演員扮演的。勾鼻章、仙花發、美人昌、大家廣、白蛇森、蛇王蘇、扎腳文並稱清代七大花旦。

  這些早期的粵劇乾旦大多數連照片都沒有留下,隻有一些帶有傳奇色彩的掌故軼聞。

  美人昌留下了一張78轉膠木粗紋唱片,十分難得。曲名叫《閨留學廣》花旦為美人昌,小生為小生鐸。

  蛇王蘇則有后人保留下一些照片和1917年出版的《梨園雜志》,當年的雜志,裡面有《優伶列傳蛇王蘇》一文。蛇王蘇原名梁垣三,先任花旦,后兼編劇。所編劇本有《海盜名流》、《龜山起禍》等。蛇王蘇的后人梁慶祥說,如今家中已無人聽粵曲。

  扎腳文也許並不是很多人記得,但他卻有個大名鼎鼎的學生,就是白駒榮。

  1912年,白駒榮在“民壽年”班任第二小生,師傅就是扎腳文,師徒二人還合演過《仕林祭塔》、《閨留學廣》等戲。此前一年,白駒榮還在“天演台”志士班跟男花旦鄭君可學戲。

  在這些早期粵劇乾旦中,最有名的就是勾鼻章。他不僅演戲演得好,還是粵劇解禁的功臣。勾鼻章原名何章,藝名新章,擅唱“金線吊芙蓉”腔,代表作是《太白和番》、《蘇武牧羊》、《劉備過江招親》等。清同治七年(1868),時任兩廣總督的瑞麟為母親賀壽,請戲班到總督府演戲。勾鼻章在《太白和番》中飾演楊貴妃,老夫人看著很喜歡,認勾鼻章為義女。勾鼻章常去總督府探望老夫人,熟絡了以后,通過老夫人向瑞麟求情,經瑞麟向朝廷奏准,1871年正式解除了對粵劇的禁演令。

  3

  粵劇乾旦曾人才輩出,如今已后繼無人

  此后,粵劇越來越成熟,各個行當人才輩出,也涌現了越來越多名花旦。

  肖麗湘、肖麗章、嫦娥英、陳非儂、林超群、千裡駒、謝醒儂、等男花旦,聲名鵲起。就連不是花旦行當的馬師曾和薛覺先,也反串演過一些女性角色。

  肖麗湘(1878-1941),原名黃煥堂,新會人,首本戲有《桂枝告狀》、《三春審父》、《崔子弒齊君》、《金葉菊》等。尤擅演悲劇。他演《金葉菊》,每次演到“讀家書”一段,觀眾必哭。於是戲班海報上會特別標明“肖麗湘讀家書”。

  肖麗章原名古錦文,鶴山人,擅唱南音、木魚,精於武戲,而唱曲幽怨,常使觀眾淚濕衣衫。

  陳非儂(1899-1984年)原名陳景廉,新會人,代表作是《玉梨魂》、《危城鶼鰈》、《夏金桂》、《寶蟾進酒》、《梁祝恨史》等。陳非儂在上海演出時,請小說家嚴獨鶴介紹,拜訪“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鑽研乾旦表演技藝。陳非儂晚年把演戲生涯寫成《粵劇六十年》,還整理了《粵劇的源流和歷史》,成為粵劇歷史的寶貴資料。

  林超群(1906-1955)原名林元挺,廣東南海人。1917年,“南海名伶之父”金山和到平洲招募幼童入戲班,收林超群為徒。金山和見林超群扮相俏麗、嗓音甜潤,就培養他做旦角。林超群出師后在樂群英班當正印花旦,很受歡迎,隨后在人壽年、勝壽年等班任正印花旦。代表作有《十美繞宣王》、《雙龍爭艷》、《三十六迷宮》、《威震火焰山》、《金粉英雄》等。林超群的女兒林小群、林錦屏,還有弟子孔雀屏,皆為粵劇界知名花旦。

  千裡駒(1888-1936)原名區家駒,號仲吾,廣東順德人。12歲學藝,21歲當正印花旦。千裡駒能生能旦,文武雙全,代表作是《金葉菊》、《再生緣》、《順母橋》、《舍子奉姑》、《夜送寒衣》、《蔡文姬歸漢》,《崔子弒齊君》、《昭君出塞》、《玉樓春怨》等,被稱為為“伶聖”。

  這些大名鼎鼎的粵劇乾旦,我們已無緣看到他們的演出,而在如今一些年紀較大的演員身上,依稀還能尋得一些他們的師傅的痕跡。但真正願意從事乾旦的演員已經越來越少。

  觀眾審美習慣轉變,傳統戲劇戲曲的路不好走,乾旦的路就不好走。

  香港幾年前拍過一個紀錄片,名為《乾旦路》,講述的就是行走在狹窄的道路上,不被理解的孤獨。世界越繁華,走路的人越孤獨。

(責編:歐興榮、陳苑)

推薦閱讀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