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超半數影視作品"沉默" 傳統方法難防影視行業風險

2016年05月10日07:31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影視產業風控缺位,超半數作品“沉默”

  明星群聚的《建黨偉業》曾創造票房奇跡,但如今的觀眾已不再單純沖著明星聚集就選擇看一部電影。

  本報記者 於 帆

  《道士下山》、《我是路人甲》等片的票房從一個側面說明,經驗判斷並非防控影視產業風險的有效手段,畢竟,個人經驗是片面的、局部的、靜態的。

  當下影視產業發展勢頭迅猛,電影行業更以不斷刷新的票房紀錄持續吸引著業界和公眾的關注。但不可忽視的是,在影視行業的一路狂飆猛進中,高風險無處不在,並且難以把控。如何更好地識別和評估影視項目的風險,並通過行之有效的手段對風險進行預防和管控,成為擺在業界和學界面前最迫切的難題之一。在日前由新傳智庫風險研究院、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舉辦的影視風險評估與風險管控專題論壇上,影視從業者和學界專家結合《影視風控藍皮書:中國影視輿情與風控報告(2016)》(以下簡稱《藍皮書》),對影視行業的風險防控進行了深入研討。

  2015年超半數影視作品“沉默”

  《藍皮書》統計顯示,2015年拍攝完成的420多部電視劇、近700部電影中,隻有不到一半的作品能進入公開發行渠道,真正創造收視佳績和票房業績的作品更是不足1/3,甚至有不少作品結束拍攝后就直接進入庫存,自此難見天日。

  在南開大學傳播系主任陳鵬看來,超過半數影視劇作品的這種“沉默”源自影視行業的高風險特性。“由於拍攝立項的盲目、投資回報的失察、市場預期的誤判、團隊制作的失控等因素,電影、電視劇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一直處於高風險狀態。”陳鵬認為,這種高風險不僅極大阻礙了影視劇市場的投資效率,還造成了大量質量低下、缺少社會效益的冗余產品,造成了市場需求旺盛背景下的“產能相對過剩”。

  記者注意到,影視劇從策劃、立項到組建劇組、拍攝上映,周期往往比較長,競爭極為激烈,不可控因素較多,演員、導演、制片公司、投資公司、院線、電視台、衍生品公司之間的信息門檻很高,不透明性、不確定性成為這一行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壁壘。

  “在如此特殊的專業細分領域,雖然市場空間廣闊,但缺少充分可靠的研究成果、判斷依據和跨界人才。一方面,這使很多對電影行業充滿興趣的業外資本因非專業化、規范化造成的壁壘而不敢進入﹔另一方面,一些資本盲目進入電影行業,最終遭受虧損。因此,風控缺位已成為制約中國電影行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張丕民說。

  《藍皮書》指出,加強風險控制需要針對影視作品的生產周期長、環節多、可控性差、不確定性強等特點,找到產業鏈上所有的風險點,通過引入風控評估體系、金融保險體系、分散風險體系、專業規避體系等,最大限度地識別、防范可能存在的風險,增加生產、制作、發行等領域的可控性,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出效益。

  傳統方法難防影視行業風險

  在國內,影視劇行業防控風險所採用的大多是傳統的“三大法寶”,即經驗判斷、押寶明星、團隊默契,但在具體執行的時候,這種傳統方法在市場上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盲目性。對於編劇創作的眾多劇本,到底拍哪個?哪個有市場價值?哪個有社會效益?這是擺在投資方和制片方面前的首要問題,相應的判斷也決定著后續的風險。遺憾的是,對這個最大的風險來源,過去的風控方式主要是靠編劇、導演、制片人、制作機構的經驗來判斷取舍。

  “經驗固然有很大價值,但個人經驗往往是片面的、局部的、靜態的,可能有助於在某個節點上做出明智判斷,但要想發揮普適性的效力就愛莫能助了。” 中國傳媒大學鳳凰學院副院長司若認為。

  縱觀2015年國內影視業,不少成名導演拍攝的電影作品票房收入反而不及一些轉型導演,如陳凱歌的《道士下山》、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杜琪峰的《華麗上班族》、爾冬升的《我是路人甲》等,在票房上不及董成鵬的《煎餅俠》、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閆非和彭大魔的《夏洛特煩惱》、吳京的《戰狼》等。“在IP選擇和劇本研發過程中,大專家、大導演、大制片人的經驗很可貴,但那些經驗是對一個時代的記憶、對一種情景的記憶,這種感悟對如今的新生代受眾是否有效還需打上一個問號。”陳鵬說。

  當年,電影《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通過明星聚集的方式創造了票房奇跡,時過境遷,觀眾單純沖著明星去看電影的時代已漸行漸遠。雖然“粉絲”效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拉高部分收視率或票房收入,但隻有明星、缺少故事、情節錯亂的作品,已經難以吸引大批觀眾。“凝聚人氣的明星要素雖然還存在,但已出現貶值。不同明星與角色的搭配,明星之間的創意表演,劇本中角色與情節的關系,同類題材的供求情況,與時節、檔期、環境等的關系都對人氣聚散起到很大作用,這也從另一個層面反映出押寶明星這樣的防控風險方式已效力有限。” 司若說。

  而依賴團隊默契來保証影視作品生產效率的不確定性更大。對於大部分業外投資者或風險管控專業機構而言,這樣產生的信息很可能是封閉的,以至於很難識別不同團隊甚至演員、導演等工作人員的風險等級和風險趨勢。陳鵬認為,“以行業不可言說的默契、江湖道義和業內小范圍傳播的口碑來屏蔽風險,必然導致行業中小作坊式生產、家族戲班式生產,難以向高水平、工作化、專業化、規模化方向邁進。”

  影視輿情為防控風險提供新思路

  《藍皮書》指出,影視輿情已成為當前國內電影行業風險控制體系建設中必須重視的一條線索。據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教師徐亞萍介紹,影視輿情是網民、觀眾在互聯網空間表達的對於影視劇作品、人物、市場等相關議題的觀點、態度、偏好、傾向、情緒等信息的總和。“影視輿情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影視劇作品衍生信息產品的一部分,包括先於影視劇作品產生的先期衍生輿情、與影視劇作品播出(放映)同步形成的同期衍生輿情、影視劇作品播出(放映)后產生的后期衍生輿情,以及之后相當長時間內形成的長尾衍生輿情。”

  在徐亞萍看來,互聯網為影視行業帶來了更加有時效和更客觀的數據,觀眾在視頻網站上觀看影視作品或預告片后的吐槽和點贊、在專業網站上的點評、在購票網站上的購票行為等,都使影視輿情在數據化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客觀。

  《藍皮書》指出,輿情與票房之間已經形成了某種互動關系,雖然二者並不能在短期收益的維度上完全等同,但從長期價值看,輿情對於電影票房及后期價值開發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對電影而言,先期輿情對觀影意願影響較大,會影響首周票房﹔同期輿情對后續票房和排片的影響較為重要,也會直接拉高或拉低整體口碑﹔后期輿情則對票房沖高和衍生價值開發具有重要意義﹔長尾輿情決定了影片的衍生品開發價值和歷史價值。

  “重視影視輿情是在尊重受眾基礎上實現風險管控的科學路徑。影視輿情不僅是洞悉影視作品投資、制作、發行、放映等風險的一把鑰匙,還能成為解析影視機構資本市場短期變化的一個線索,從而能對影視機構在資本市場上的風險窺探一二,為防控綜合風險提供一種思路。”徐亞萍表示。

(責編:陳苑、李岩)

推薦閱讀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