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藜 資料圖片
5月9日中午,詞作家張藜在北京去世,享年84歲。這位老人寫出的充滿生活情懷和哲理的歌詞仍然在人們心中芳香四溢。
“我之前聽說他身體不太好,但聽到他去世的消息,還是感到很突然。”吉林省民族樂團原團長胡正斌說,“這是我國音樂界的一大損失。”
1957年,張藜調入吉林省歌舞劇院。1962年,吉林省歌舞劇院與吉林市歌舞團合並,胡正斌隨吉林市歌舞團來到長春。1965年,張藜寫詞,胡正斌作曲,創作了一個小型歌舞劇《竹板謠》。“他寫的歌詞,我們作曲的都願意譜,因為那不是傳統的詩,也不是傳統的詞,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歌詞,有生活,深入淺出,雅俗共賞。”胡正斌說。
20世紀70年代,張藜離開吉林省歌舞劇院,調入北京中央民族樂團創作室任專職創作員。此后十幾年間,張藜創作出《我和我的祖國》《籬笆牆的影子》《命運不是轆轤》《不能這樣活》《亞洲雄風》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特別是他給三部反映農村生活的電視劇《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網》寫作的主題歌,更是傳唱一時。
“今天早上看到老爺子去世的消息,心裡非常難過。”曾創作《籬笆·女人和狗》等“女人命運”三部曲的編劇韓志君說。在韓志君看來,張藜身上有著一股質朴的熱情,散發著泥土的芳香。韓志君難以忘記當年去張藜家時的場景,別人家的院子裡栽種的都是花草,他家的院子裡卻是辣椒茄子。“吃菜就到我家來拿。”張藜對韓志君說。
讓韓志君更加難以忘懷的是創作電視劇主題歌時他們反復交流的場景。“張藜從來不固執己見,沒有一點兒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認真傾聽。他告訴我,你們放心,我服務於你們的創作。”韓志君說。據韓志君介紹,在第一部“女人命運”電視劇播出后,他們籌備拍攝第二部。在還沒有看劇本前,張藜寫了一首創業方面的歌,因為按傳統劇情發展,第一部之后,第二部就應該以創業為主題。韓志君對張藜說,不行,這和第二部的主題不符,第二部想寫愛對人的束縛。張藜二話沒說,在詳細了解了新的劇情后,很快重新構思出一首新歌《命運不是轆轤》。
張藜種過地,喂過豬,砍過柴,下過煤井,人生經歷非常豐富,這也使他的作品更接地氣,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關鍵是張藜在歌詞中表達了不一樣的道理。”韓志君說。以《籬笆牆的影子》為例,第一段第一句“星星還是那顆星星喲,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到了第二段則變成“星星咋不像那顆星星喲,月亮也不像那個月亮”,幾個字的不同,展示了改革之后山山水水發生的變化,而后面一句“隻有那籬笆牆影子還那麼長”,則把主人公沒有改變的精神面貌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滾燙的歌詞來自對生活的熱愛,而帶著生活中泥土芳香的話語才會最有力量,這也許就是張藜的魅力所在。
(本報記者 鮑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