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淡泊背后亦風華 為何先生去世12小時才報道

2016年05月26日08:06  來源:華西都市報
 
原標題:楊絳:淡泊背后亦風華



圖1



圖2



圖3 圖1:夫婦倆共赴牛津。圖2:錢鐘書楊絳夫婦早年合影。圖3:1936年,錢鐘書楊絳夫婦在牛津大學留影。



圖4



圖5



圖6 圖4:楊絳的三口之家。圖5:楊絳與丈夫女兒合影。圖6:錢鐘書楊絳在清華大學一見如故。



先生已去,作家張者將其2002年為楊絳拍攝的獨家照片刊發於本報以茲懷念。

楊絳先生在京去世,享年105歲

分別19年,“我們仨”終團聚

逝者 楊絳

1911年7月17日出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是家中第四個女兒。1928年考入蘇州東吳大學,后轉至清華大學借讀。1935年楊絳與錢鐘書結婚,同年夏季一起赴英國、法國留學。回國后,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楊絳先生一生創作不竭,著作豐厚。早年創作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戲人間》等,被多次搬上舞台,翻譯了《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等多部高水平的譯作。其《洗澡》《干校六記》《我們仨》等小說、散文著作廣受讀者歡迎。

據新華社消息,著名作家、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季康(筆名:楊絳)先生,以105歲高齡於2016年5月25日1時10分在京逝世。

5月25日凌晨,著名作家、學者和文學翻譯家楊絳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105歲。

博學、恬淡、低調……這幾個詞匯都可用於描述楊絳和錢鐘書伉儷的公眾印象。丈夫錢鐘書贊譽楊絳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對文壇伉儷的愛情是一段“不尋常的遇合”,他們一起經歷生活的隱痛,相守相伴。

在《我們仨》這本書中,楊絳寫盡了她對逝去的丈夫和女兒的深切懷念,她說:“現在我們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如今,生命之火燃盡,她與分別19年的家人終於團聚了。

才女 楊絳年輕時便已享譽京華

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錢鐘書夫人。楊絳曾如此解釋自己的筆名來歷:“我家裡的姐姐妹妹嘴懶,總把‘季康’叫成‘絳’,由此‘楊絳’便成了筆名。”

作為極富才情的文化大家,楊絳先生的創作履歷貫穿了她的一生。作為才貌雙全的一代才女,年輕時期便已享譽京華,“楊絳最好”,朱自清、李健吾、沈從文、費孝通都曾不吝贊美之情。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直到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他們的女兒錢瑗曾說:“媽媽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濃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如今斯人已逝,芳香永存,令讀者感慨不已。有網友留言:“再不用‘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望先生一路走好”。

佳人 “最理想的愛情”緣起一面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曾在北京任京師高等審判廳廳長、京師高等檢察長、司法部參事等職,公務倥傯,忙不及履。連張勛復辟時,楊絳的父親也沒能帶領全家逃離北京,隻在一位英國朋友家裡躲避數天。1919年,楊絳的父親辭職南歸,楊絳跟著父母啟程回鄉。

1932年春天,楊絳考入清華大學並與錢鐘書相識。錢鐘書曾在詩歌裡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第一次見面,錢鐘書就說:“我沒有訂婚。”“我也沒有男朋友。”楊絳回答。世紀佳緣由此展開。

錢鐘書是清華著名的才子,書生意氣,而楊絳也是名門閨秀。1935年,楊絳與錢鐘書成婚,不久一同出國留學,無論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們相親相愛的足跡。其間,楊絳與錢鐘書愛情的結晶——女兒錢瑗降臨。抗日戰爭爆發后,楊絳與丈夫選擇了回國,輾轉任教北大、清華等高校,同時從事文學研究。

錢鐘書曾用一句話,概括他與楊絳的愛情:“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這對文壇伉儷的愛情,不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鉤的浪漫,更融合了兩人心有靈犀的默契與堅守。縱然兩人已離世,其深情依舊在歲月的輪回中靜水流深,生生不息。

多年前,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把它念給錢鐘書聽,錢當即回說,“我和他一樣”,楊絳答,“我也一樣。”

智者 她的思考和探究與名利無關

上世紀90年代末,在愛女和丈夫接連去世之后,楊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錢鐘書的作品整理出來。2003年,《錢鐘書手稿集》與讀者見面。同時,楊絳將他們夫妻二人高達數百萬元的稿費和版稅全部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以讓學子有書讀、讀好書。

楊絳用自己燭光般微弱的氣力做完這些之后,便開始在她92歲高齡之際著手將女兒錢瑗“開篇”的《我們仨》續寫完成並於2003年出版問世。

這本書寫盡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感動了無數中國人。楊絳寫道:“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現在,隻剩下我一個。”

2007年,楊絳出版《走到人生邊上》,傳達了她對人、對生命的終極思考。神與鬼,靈與肉,生的意義,死的歸處……這些人類面對的恆久的問題,楊絳和自己進行討論。她的思考和探究與名利無關,與她棲身的這個紛繁的世界無關。她似乎是在為一件她認為的重大事情的到來做准備。走到人生邊上,她想要明白,人生究竟意味著什麼。

先生 挺起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脊梁

2001年,楊絳把她丈夫和她自己的全部著作稿酬捐贈給他們的母校清華大學,設立了“好讀書獎學金”,專門扶持那些好學而貧困的學生。

據人民文學出版社媒體負責人宋強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楊絳先生把她和錢鐘書的稿費全部捐給清華大學“好讀書”獎學金了,我們每年都會直接將稿費寄給清華大學,現在累計已近2000萬了。對此,楊先生風趣地說:“其中當然有《堂吉訶德》的很大貢獻,這說明堂吉訶德沒有死,他還在中國實行他的騎士道呢!”

晚年的楊絳,閉門謝客,過著一個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聽力有些背,視力也下降了,但依然筆耕不輟,以其高風亮節和堅忍頑強,挺起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脊梁。

有網友說:“楊絳可能是中國最后一個用‘先生’稱呼的女性了,也給那個美好的時代畫上了句號。”

語錄

楊絳先生送給年輕人的話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欲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我是一位老人,淨說些老話。對於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麼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只是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朴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幕后

為何先生去世12小時才有媒體報道?

5月25日1時10分,楊絳先生在京逝世,為何直到25日13時,才有媒體報道先生去世的消息?

據業內人士介紹,其實記者早在上午就已經獲悉並確認了先生去世的消息,而且已經開始著手准備稿件了。但是楊先生生前有遺願,一不希望媒體大規模報道,二是希望媒體在官方訃告之后再跟進。因此,許多媒體出於尊重楊先生遺願,才選擇秘而不宣。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25日對記者說:“楊絳先生希望用最簡單的方式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不驚擾大家,不麻煩大家。我們感謝大家對楊先生的關心,同時呼吁媒體和全社會尊重她的意願。請讓楊先生安靜地離開,和她摯愛的丈夫、女兒在另一個世界幸福團聚。”(記者張杰)

記者手記

送楊絳先生遠行

最得體的方式

從2011年,楊絳先生進入百歲開始,每年7月17日,華西都市報都會專門辟版面,表達對楊絳先生的慶生祝壽之意。從100歲到104歲,年年如此。《百歲楊絳:坐在人生邊緣,看時間跑,地球轉》、《楊絳今起百歲開 一 幽一默:我就是宅女》、《103歲楊絳續寫<洗澡>》等等。

這些年年為楊絳先生遙祝生辰的稿件,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大家願意看到這位年逾百歲的老人,“自稱宅女”,“幽一默”,“思維清晰,精神狀態挺好”,看到一個有品有格、清清爽爽的文化老人,還活活潑潑地跟我們同在一個世界裡。就像人喜歡夜空中的明星一樣。

由於楊先生年事已高,早已閉門謝客。對於楊先生的近況,外界多通過其友人獲得。本報記者也會在合適的時間,撥通楊絳先生家中的固定電話。接線的往往是其家中保姆吳阿姨。 2013年,華西都市報記者撥通楊絳北京家中的電話,照顧她生活多年的吳姓阿姨接聽了電話。記者問她,楊絳先生的102歲生辰,是否有特別慶祝,她笑呵呵地說,謝謝你們報紙及廣大讀者每年生日,對楊先生的特別關心,不過楊先生一向低調,“據我所知,她從來不‘過生日’。當然也沒有特別的慶祝。”那是否有親朋好友前來家中探訪祝賀?吳阿姨笑著說:“那是難免的呀。對祝賀她生日的人,先生一般都會這樣回應一句:‘替我吃碗面就行了。’”

《楊絳文集》的責編胡真才也透露,楊絳從前就曾對其說過,如果去世,不想成為新聞,不想被打擾。人文社亦透露,楊絳生前有遺言,火化后再發訃告。但是,很顯然,她的去世消息,還是成為被刷屏的新聞。一個大學者、大作家的仙逝,引發媒體關注,也是自然而然。但一些人,在名人去世之前,把通過道聽途說得來的信息,當成信息源,為了搶時間,在自媒體上搶先發布,則是對人的巨大不尊重。還有些人,捏造一些心靈雞湯的話,假名人之名發布,造成不明真相的大量讀者轉發,誤導讀者對楊絳先生文風的了解。

楊絳先生,用105個春秋歲月,詮釋了一個女性幾近完美的一生。她是一個好妻子,賢內助,同時又沒有耽誤自己的研究和寫作。她將妻子、母親的身份,與作家、學者的身份,融合得如此好,將生活和事業融合得如此好,除了命定的幸運之外,跟她個人修煉自我,釀制成綿韌的人生智慧分不開。

對融賢妻與才女於一身的楊先生,如果說完全的不打擾做不到,咱們還是盡量多讀點書,感受楊絳其人其文中的人生智慧,這是送楊絳先生遠行最得體的方式。(張杰)

(責編:王鶴瑾、陳苑)

推薦閱讀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